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old5

[分享]台山姓氏源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1 18: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
陈光惠陈日生
陈氏,乃虞舜之后裔。
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
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
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历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
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丁—,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力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
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卜,改陈姓为田姓:,
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大夫大,施惠于民。大得众心。
田乞之子田常,父;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园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入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
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
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颖川,复姓陈氐,是为陈轸。
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
汉朝太邱长陈实宇仲弓,守颖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宇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西谪宫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尊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1894至194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风山,万山生陈辉、陈炜。
陈辉翁,号风台,宋朝进土,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于: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宜、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
台山陈氏人口众多。现分几个主要地区略作说明:
一、三八冲泮陈氏

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巳(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佑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风形。始祖谟翁宇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土,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台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漠翁于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于: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霄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诲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人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淫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人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揩其生平剿匪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
仲真翁子孙;有的迕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
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漠祖初迁时班派字“籍风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漠翁、英翁舱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头六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宜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迕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风壑、麟壑。龙壑字尽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
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入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
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风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三、冲金陈氏
始祖英翁宇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日福、三日寿、四日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盂、师仲、师季、师亮、师佑。;、
师盂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后裔迁邓冲、陈边、大塘、广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联是:先德开基,永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四、汶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诚,娶宝昌乡张大德之女,墓在华萼山之原,续娶冈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梦熊、梦虬、梦蚪、梦鸾。二世梦虬生二子玄杰、真杰。三世玄杰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温、良、恭、俭、让。四世前溪生—-子闻溪。五世俭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轩、逸连、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孙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带/汶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诒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后续班派字联是: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五、下川陈氏
下川陈氏一支源于惠阳,由惠阳迁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由中山迁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宁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允许人迁居民”,后历经五十二年始为陈姓人迁入。按族谱序列,至今有十三代传人。下川陈氏另一支由六村大湾迁来,是贤佐房十世第五子纪翁,繁衍至今人口达1100多人,子孙分居平埠、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圹、龟山、后门龙、荔枝湾等村。班派与六村陈氏班派相同,都是“学宜宗孔盂,华国以文章。”
据调查下川陈姓居住村庄还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产湾、槟榔、东湾、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人迁下川时仅5户23人,至宣统年间村民已发展到18户96人。宣统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陈公祠”,有“惠阳遗泽,淡水开宗”对联为证。同时,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满祖书屋”,桩墙建造。此外下川陈姓也有从端芬迁去的。
陈氏在中国人口中占很大的比例,在台山人口中亦不例外,据最近统计,台山的陈姓人口已超过15万人,占台山市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强。陈氏自宋朝由珠玑巷迁人台山开族以来,经历七百余载,人丁兴旺,远赴外洋谋生开族者亦不少,以美、加地区为多。而今居住海外的台山陈姓人口究竟有多少,因资料不全,未能统计。按照时下“两个台山”的说法估算,亦不会少于15万人。
陈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一向十分活跃,知名人物极多。就全国而言,被载人《辞海》(1979年版)的陈氏历代名人就有136人,包括了帝王将相革命领袖政治军事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皎皎者。1991年版的《民国名人大辞典》,记载陈氏名人596人,其中属台山籍的有9人,他们是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陈文宽(乡里不详),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陈君慧(六村),历任渥太华、新加坡、旧金山、加尔各答领事陈长乐(乡里不详),空军参谋长民航功臣陈卓林(六村),新宁铁路创办者陈宜禧(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顾问陈荣寿(乡里不详),广东保安司令部少将组长、香港台山商会理事长陈剑科(冲蒌),世界著名眼科医生陈耀真(上泽),国大代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陈剑如(六村);在《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中,除记载上述者外,还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建筑师陈伯齐(汶村)、爱国诗人广州爱群大厦和六村太和医院的创建者陈卓平(六村)、教育家陈炳权(深井)和革命烈士陈铁军(三合);历代编纂的<台山县志》记载的明清时代举人11名和进士1名,他们是陈遇夫、陈瀚、陈司炤、陈司炳(以上六村)、陈德、陈仲伦、陈复和武举陈遇春(以上冲泮)、陈觉、陈王道(以上汶村)、陈兆松(都斛),其中陈遇夫、陈瀚父子同登榜首,父子解元的佳话流传至今,誉满三台;在近年出版和印行的《广东作家传略》、《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台山人在海外》、《台山航空人物》、《台山华侨志》、《台山革命人物》、《委员风采》、《人民代表风采》、《台山文化名人》等书籍中记载的台山陈氏人物就有近100名,其中包括了航天科学家陈天枢(深井)、酒店大王陈泽富(山背)、著名侨领陈金坚(六村)和陈锦生(冲泮),旅美化学家陈庆筠(都斛)、港事顾问、政协常委陈更(三台)、捐建田头侨联大厦的政协委员陈更(田头)、作家诗人陈白曙(海宴)、画家陈洞庭(海宴)、陈丹青(三合)、陈羽(汶村)、获联合国科技之星奖的陈国沛(三合)、捐建振华中学的陈昆栋(山背)、捐建斗山医院和上阁策文大道的陈策文(墩头)、带头创办提领中学和改扩建太和医院的陈国平(六村)、捐建伯宏小学的陈区明(附城)、捐建鹏权中学的陈国强、陈国鸿兄弟(汶村)、捐资举办台山艺术节的陈维湘(附城)、创办大同果场的陈荣畅(大江)和回国投资创办企业的政协委员陈尚智,等等。不少人获得台山市委市政府颂发的“振兴台山贡献奖”和荣获江门市荣誉市民及台山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
此外,尚有曾任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的朱利叶斯·陈(斗山安南)、美国洛杉矶市副市长陈绮霞(六村),国民党中央委员、上海教育厅厅长陈绍仔(端芬),八路军某部政委、抗日烈士陈仲博(三合)、广东省化工设计院院长陈洪潮(六村)、广东省文史馆员陈康斋(端芬大新)、旧从化县县长陈耀平(六村)、旧台山县长陈灿章(三合)、二胡演奏家陈国产(汶村)、画家陈海韶(三八)、音乐家陈涛、陈品豪(六村)和一些省、市领导人,如陈毓铮(汶村)、陈卓俊(汶村)、陈卓权、陈日明(六村)、陈毅荣(浮石)等等。前年江门市人民政府表彰五邑一百名优秀文艺家,陈氏17名,其中台山陈氏占5名;去年台山市委表彰本市一百名优秀文艺工作者,陈氏占24名。
本文作者简介
陈光惠,1927年出生,三合镇那洞管理区那洞村人。自小读书,1951年参加工作,搞过土改和土改复查,当过小学教师,在县文教科、文教局、教育局、县革委会文教组当过干部,参加过“四清工作队”,曾到南海师范和省教育行政学院学习,回来后当过公社干部和区干部,1983年底退休。退休后受聘到台山县政协和体委搞过资料工作。现任康和校友会副会长,《康和月刊》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陈日生,(见本栏目第一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文略
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得知有多种说法: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佘有功于国,声名大振,卒后,子孙遂以祖名为姓,此乃余氏之始(见《余绍贤堂族谱》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余渡王,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被封为越王,子孙又称余氏。(见《1975—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③说泰国、美国纽约、马来西亚、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佘、涂、佘等姓宗亲总会,说徐、余、涂、佘同出一家(见1980年出版之《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综合以上种种说法,我们可以肯定余氏出于黄帝一支血统源流。但究竟何种说法才对?对于“余氏源于大禹”和“徐、余、涂、佘同出一家”之说法,因我孤陋寡闻,又缺多量典籍查究,更没有条件到台湾各地实地查考,未克说明其所以然,故暂且不能否定,有待贤人文土加以阐明揭示。笔者认为,说由余是余氏之始,说来有理,并有史料根据。比如欧阳修撰之《襄公余靖墓志铭》内赞襄公“自少博学强记,举凡历代史记……无所不通。”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为史学专家,对余氏之源流,他自己撰写之《下邳余氏世谱序》内有一段文章说“按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之始也。又据(姓氏寻源)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见辞源和康熙字典)。由此而知之,敛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即是说来源于文王,可以肯定无疑。故现以<余绍贤堂族谱)为主要依据,以源流广东、台山为主脉,简谈余氏之起源、蕃衍、史绩及名人。
一、余氏之起源及蕃衍
余氏之先世,出自姬姓之后,黄帝轩辕氏之流裔也。
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掌后稷之官有功。封为有邰诸侯,自弃十六世,至文王昌、武王发、成王涌,封同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圩,曰唐侯。叔虞卒,子燮立,因唐有晋水,改国曰晋,是为晋侯。时晋公族有由余者,叔虞之二十世孙也。以国家多难,末族难挽,不忍目击,乃去晋,游戎。戎王以为佐,国日富强。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戎王使由余觇秦,穆公知其贤,数使人间要由余去戎归秦。秦穆公以客礼待之,徐访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吕公往贺,赐秦以金鼓,命为西方诸侯伯。时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公元前623年)。由余卒,其子孙遂以王父宇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开姓之始,发祥地为下邳郡(即今江苏省邳县),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来也。
其后,至唐开元八年(公元740年),有佘钦为大学博士,居歙之休宁(今属安徽)。历五世而至敛公,析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新安村。唐僖宗时(公元874--888),因黄巢之乱,徙居邵武之光泽(今福建)。戏公生三子,长于曰从,避五季寇乱,迁居广东韶州曲江拔萃坊。次子曰咸,迁江西南昌。三子曰衮,迁浙江钱塘。从公之长子曰荣,荣之长子曰庆,庆公之长于曰靖。从此,后世子孙奉祀余靖为始祖第一世,并视韶州为始祖发祥地。
一世祖靖公(公元1000-1064),世居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拔萃坊。生三子六女,三子分别以天地人为字派。长子伯庄公(天手派余XX堂),次子仲荀公(地字派余象贤堂),三子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长女适方员外郎郭思愈,次女适屯田员外郎孙邵,三女适宿州观察使周熊,四女适秘书郎章淳裕,五女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惇,六女当时尚幼。
二世祖伯庄公(天字派余XX堂),早卒,生子嗣光。其子孙分居潮惠两府者,宗枝蕃衍,以饶平为巨族。江西余秋山是伯庄公之裔孙。
二世祖仲荀公(地宇派余象贤堂),生三子,长子嗣隆,生子兀寿,自韶州曲江迁往湖广(湖北省)鄂州,其后有迁居新会·、开平及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桂水、三合等地。次子嗣昌,生有七子:偕、俣、份、仁、倬、侃、俨,自韶州曲江迁往东莞等地。三子嗣功,生子元吉(居处未详)。
二世祖叔英公(人字派余绍贤堂),生四子,长子嗣立,生子元桂,子孙分居开平、恩平、台山、阳江、阳春、新会、中山、肇庆、南海、梧州等地,次子嗣京,生三子:元桢、悦、傲(世居韶州曲江)。三子嗣祖,生子远明,子孙世居潮州府城。四子嗣襄,生子攀龙,自韶州曲江迁南海西樵江边乡,子孙审衍。
三世祖嗣京公,乃叔英公之次子,嗣京公之长子四世祖元桢公生玺公,五世祖复公生巩公,六世祖巩公生意公,七世祖意公生陵岩公,八世祖陵岩公生师箕公。以上历代世居韶州曲江。
九世祖师箕公,生五子,长汉老、次唐老、三国老、四椿老(早卒)、五季老c于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公元1228),时师箕公46岁,由韶州曲江携五子迁居古冈州(即今台、开、恩、新、鹤五邑地方),定居新会华萼荷塘乡。后来子孙蕃衍,又有分居南海西樵、顺德、中山、东莞、番禺、肇庆、新兴、阳江、博罗、潮州及广西、云南、湖北等地。师箕公之五子,先后并排合葬在新会荷塘南村附近,名叫“五老坟”,喝作“岭上峨眉形”。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1996年,香港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合捐15万港元,又重修一新。有史以来,各地余氏经常组织宗亲到此祭扫祖墓,如今,荷塘南村成为各地宗亲联谊活动之中心。
从十世祖汉老公开枝,是五邑地方,特别是台山余氏开大族之源。汉老公生四子:长子谦翁,子孙分居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那旺、南坑、广海、冲蒌、台城、白沙、上川、四九,也有开平、新会、鹤山、阳江、阳春、高要、中山、广西等地。次子谓翁,迁居顺德黄连(生子未详)。三子详翁,生七子,迁居开干。四子询翁。子孙分居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中山,阳江等地。十一世祖谦翁,生三子,点翁、然翁、烈翁,长子点翁,生子应龙(居处未详)。次子然翁(出继询翁),生二子:长子应星,次子应昴。应星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里上字股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白沙,也有开平等地。应昴祖房子孙,始居台山里边村,后分居台山儒林村大字股五乡堡、六乡堡、九乡堡、六股围所属各村,及台山三合、那旺,广海、海宴,也有开平、恩平、鹤山、新会、中山、阳江等地。谦翁之三子烈翁,生七子:南龙(居台山),潜龙(居新会),跃龙(居台山),翔龙(居阳春),兴龙(居台山),元龙(居台山),会龙(居开平)。
往后,靖公之子孙世代蕃衍,以我台山余村里而言,至今有的地方,已蕃衍到近四十吐,时近千年历史。余氏人口分布甚广,遍及全国广东、福建、湖北、广西、云南、湖南、河南、江西、海南……等省,广东省内遍及台山、开平、新会、鹤山、恩平、南海、番禺、广州花地、中山、东莞、顺德、肇庆、新兴、阳江、阳春、博罗、高要、韶州、乐昌、潮州、惠州等市。其中人口聚居最众者可算台山,而三八镇又为台山之最。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台山市余族在家人口分布在22个镇,67个管区,203条自然村,31000多人,其中三八镇占13个管区,109条自然村,16500多人。旅居海外人口比在家人口还要多。另有原属台山荻海余村里6个管区,70条自然村,8000多人,于1953年才划归开平县。
自靖公二十四世开始,先贤曾为台山荻海余村里诗撰字派:“国守世传,隆英表章。中和毓庆,绪振名扬。昌其滋大,显耀荣祥。”“国”字是二十四世,依次至“祥”字是四十七世。(“中”字以下是余廷槐翁(台山冲蒌人)续撰,因远祖有讳庆者,故“毓庆”有改为“礼乐”)。
二、余氏之史绩及名人
余氏始祖第一世余靖,原名希古,字安道,一字崇嵩,号武溪,谥襄。尊称忠襄公,简称余相,故居地称余相巷。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公元1000年)三月,出生于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六月,薨于金陵(南京)秦淮亭,享年65岁。安葬于曲江城西四十里龙归乡成家山之原(今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甘棠乡)。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余靖应试科举,登进士第,朝廷授官赣县尉,后历任秘书丞,集贤院校理、右正言、知制诰等朝官。其一生功业,大致上以“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乱”来概括。庆历三年(1043),他与欧阳修、王素、蔡襄为四谏官。晚年,宋仁宗曾加封他为尚书左丞、集贤院学土、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仁宗死,英宗即位,又拜余靖为工部尚书。余靖死后,英宗闻之,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朝廷特赠刑部尚书之衔,迫谥曰襄(后人敬称余靖为“余襄公”由此而来)。
余靖公是北宋历史名人中之一人。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位甚有作为,甚有造诣,颇有影响之历史名贤。是北宋一位很有远见之政治家、外交家,也是一位善于治乱、敢于临危受命、勇于实践之改革家。他自少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举凡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释道经卷,无所不通。他文武兼备,学问造诣高深,有许多著述、奏议、沦文,深得朝野嘉许,并被后人编成《武溪集》、《余忠襄奏议》、《余靖诗选》等书籍,连同他本人所著之《谏书》、《三史刊误》、《汉书刊误》、《契丹官仪》、《三朝圣政录》等,均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
继余襄公之后,历代子子孙孙,数风流人物,不胜枚举,现以台邑为主,又有史料记载者,略举一、二。
明末清初,余族出现两位抗清义土,——是余守踞(开平水口入),二是余富彦(原台山今开平荻海三围乡人)c
清道光年间,六晶地方官余灼(台山附城桂水乡人)。台山有六进士,余族占二名,一是文进士余家相(台山三八里边乡人),二是武进土余廷保(台山三八同乐乡人)。
原台山荻海余族乡村,昔日统称儒林里,清末宣统元年,科考求功名,儒林四瑞人选,大岭村余瑞龙(别名友夔)、余瑞瑚(别名仲珊)兄弟同科中拔贡;龙头村余瑞銮(别名叟鳌)、余瑞麟(别名翔波)兄弟同科中秀才。
今载人<台山文史》之著名侨领:余杰民,曾任美国加州参议员,现任美国太平洋牙医大学博士等要职,所任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建树甚多(台山附城桂水乡人)。余哲夫,是自学成才之美籍华人青年画家。其作品参加美东地区画展,轰动美东艺坛,参加加州博物馆世界性现代画展等,累获殊荣(台山三八岗美乡人)。余宏荣,是加拿大温哥华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政议员,热心华侨社团工作,成绩卓著,其名字在华人社会中享有崇高之荣誉和威望(台山三八降冲乡人)。
抗日名将——余程万师长(1902-1955),台山三八涨村人。在常德会战时任国民党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57师师长,1943年冬余师长率八千之师守卫湖南常德,抗击日军五万多,孤军奋战16个昼夜,毖伤敌一万多人,打击了日寇侵略气焰,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载人<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之飞行员:余百炯、余仲奎、余平想、余裕宗、余见友、余柏仲、余东华、余拔峰(已阵亡)、余喜泮(已故)。
为纪念余忠襄公,各地都建有忠襄公祠。韶州忠襄公祠,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位于韶关市建国路,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不堪,后当地人将其改为平房居住。1997年,各地海内外余氏族人已筹集巨资,重建为余忠襄纪念馆。台城忠襄公词,建于台山城草朗街(已不存在)。会城忠襄公祠,位于新会城仓前街。建于明朝崇祯九年(1636)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为余风采纪念党,至1990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12万港元重修一新。荻海忠襄公祠,位于台山荻海埠茭荻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于民国四年(1915),择吉农历二月十七日太祖升座。省城武溪书院,建于广州市仙湖街,曾为安道中学校址,今已不存在。泰国忠襄公庙,位于髡罗,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初五日午时升座。
忠襄公迁右正言。蔡襄赠诗:“御笔亲除四冻官,传喧朝野竟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更加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俱尘土,进取功名久远看。”“风采”二字源出于此。明朝弘治十年(1497)春,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言谈、举止、仪表之风采,在韶关市始建“风釆楼”。至民国十八年(1929),曲江县政府开辟城厢马路,拟毁楼以便交通。余氏族人共同商议,并通过当时驻节韶关之第一军长余汉谋出面,请准政府保留此楼,依址改建宽度,与马路相埒,由路面上至楼底高22米,横跨风采路,落成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之特别标志。1960年,经韶关市政府批准,风采楼和余墓基均列为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5万港元,和余靖墓同时重修一新。此后,前来瞻仰之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韶关风采楼已成为世界各地余氏宗亲为纪念余靖公所建之风采楼(或风采堂)之母楼。旧金山风采楼,现为全美余风采总堂,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美国、加拿大等国务大城市都有余风采堂;香港有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香港余氏宗亲会每年在该会纪念堂举行春祭太祖大典,例定在农历二月十七日举行,籍资纪念;荻海风采楼,是荻海忠襄公祠之后楼,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神像对联为:与唐相风度齐名拔地双峰贯日月;为宋史冻书生色擎天一柱壮山河。”
此外,后人还把“风采”一词和“武溪”—词,广泛用来赞颂余靖公之为人和品格,以及形容人或物之美好形象。各地中、小学校、街道、乡村、商店……等也以“风采”和“武溪”为名。如以荻海忠襄公祠为校址开办之风采中学,开平祥龙洲风釆华侨中学、台山三八镇武溪中学、荻海风采路、东河武溪路、开平水口武溪乡……等。台山、开平还有——份余族《风釆月刊》,美国有一份《风采季刊》。其中武溪中学,是由旅港宗亲余树泉、余锦、余恺庆、余璞庆、余润梁、余益民、余博扬等带头捐款,香港余氏宗亲会、余风采五堂会、余绍贤堂……等堂会,及美、加各余风采堂鼎力支持,以及海内外余氏宗亲1500多人,热心捐资共1300多万港元,于1986年兴建之一所新型完全中学。办学I真年来,发挥侨资办学优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成绩斐然,荣获“台山市最佳学校”称号,成为台山市侨资办学最突出学校之…。兴办武溪中学之带头人——台山市三八镇六槐管区旅港乡亲余树泉,历任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武溪中学董事长,他先后为兴办武溪中学计共捐资达450多万港元,早在1991年,他被授予“振兴台山贡献奖”,1997年,又先后荣获“台山市荣誉市民”、“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其桑梓情浓,热心公益、兴学育才之美德,在海内外乡亲中有口皆碑。
本文作者简介
余文略,1925年生,台山市三八镇人。从1951年开始执教历32年,1983年退休后,为发挥余热,又在三八镇侨联会任副主席,工作了12年,于1995年才又休闲居家。退休期间,一直兼办余族《风采月刊》任副总编辑,1995年辞去副总编辑之职,现任《风釆月刊》社常务委员、通讯员、兼任《台山报》及《紫阳月刊》、《密冲通讯》、《溯源月刊》、《新宁杂志》等侨刊通讯员。一向喜爱文艺、书法,1992年和1997年著作有《浪花集》和《秋花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2: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氏
何金森
何氏源于韩,周王室同宗。<姓纂>中载:“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问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何姓源于周文王,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姬氏。传至叶弃。叶弃好种植,开稼另有功,被尧帝举为农师,封于邰,曰后稷。稷传至宜文(周太王),直文有三子:泰伯、仲雍(虞仲)和季历。季事殷为商王所杀。季子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公元前1066年姬昌死,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父业,举兵灭商。公元前1056年建立周朝。周武王封兄弟之国15人,姓姬之国40余人。周武王有子弟周成王同母弟叔虞封于唐,名唐叔虞,其子燮继位,称晋侯。唐叔虞十二世裔孙武子事晋有功,封于韩原,名韩武子。其子孙韩厥,以封邑名为氏,并在晋为公卿。公元前453年,韩厥七世孙韩虔,同赵族的赵籍和魏族的魏斯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并了赵魏,建立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至韩王安时(即战国末期公元前230年),被秦皇赢政打败六国,建立秦朝。韩国共历11世174年。
韩国灭后,韩氏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散居江淮一带;(今安徽省地方),因惧秦虐,有韩碱,携姜氏遁迹于卢江郡,隐于东乡要津,掌舟渡人。秦始皇巡守博浪沙,韩国旧臣张良为报灭韩之仇,令力士椎击秦皇,而误中副车,秦皇疑为六国遗族寻仇,遂密令搜诛六国遗族。秦吏过东乡,逐一诘问客居者,适问及碱。贼指冰冷河水曰“姓此”,以河水之寒冷代“韩”,秦吏误听为“河”姓,遂登记为“河”氏。后有秦吏同行者告知此事,城大惊叹道:“吾家免遭刀斧之灾,河之功也,然姓氏当以人附丁口,岂可似水泛滥无所归?”遂依音转“河”为“何”。当地人口音何与韩同音,其次也取河水源远流长之意,故以韩讹为何姓。
何姓实本于韩而源于姬,周,又始于城。何碱居于卢江郡,有弟何庶,兄弟二人实为何氏受姓大始祖,子孙繁衍,发展快,人口多,势力大,逐另成为当地望族,繁衍至今已1肋代,这是何氏的正宗,世代名闻。卢江郡是何氏的望地,何氏后裔以卢江为郡属,定堂名为“卢江堂”。后东海(可能福建地,待考)亦有何氏望族,故有的后裔也以“东海”为堂名。据《百家姓》载,也有何氏后裔以“河内”为堂名。
何氏渊源还有数脉:
一、为唐代时“昭武九姓”之——。随唐时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九姓政权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康的祖先为月支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境),被匈奴压迫而向西迁徙,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阔境内分建九困(族),其国人有许多在中原地区,后代延续,融合到汉族中去,他们的姓就是取自其国名,并附唐。
二、《五:代史)载,吐谷浑有何氏。唐朝时,北方有少数民族部落姓吐谷浑。他们与汉文化接触多了,其中有的人就选了汉文字巾的“何”字作为自己的姓,繁衍开枝。
三、改姓,赐姓。据《汉书五行志》所载,西汉时有朱苗,冒姓何氏,其后裔繁衍为望族。《兰州府志)记,明朝有吐蕃宣尉使锁南,其子铭归在朝担任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其姓为何。
入粤概考
据各地何氏宗谱记载和在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中,何氏碱、庶两大始祖的后裔均于北宋末,南宋初的两次大迁徙入粤的。为逃避金兵追杀,中原土民一部分随宋高宗走东南,流寓于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佑太后走赣南回临安。土民在动乱中,又南渡大庾岭,寄寓南雄。经过一段时间,又从南雄往南迁,流寓于珠江流域一带。何氏也一样,(珠玑巷氏族南迁记)载,流寓于南雄县珠玑巷有33姓97人,其中何氏占4人。据《龙川文史》载,南迁也是两路:一是为受姓碱祖五十世裔孙何棠、何栗、何榘三兄弟等经江西往广东南雄沿北江而下迁至珠江三角洲,其后裔散居于番禺、顺德、中山、新会、南海、佛山、高要、增城、东莞、宝安……等地;另一路为受姓庶祖四十一世裔孙大乙郎迁福建宁化,其后裔何源美(念四郎公)迁广东程乡(今梅县),后裔散居梅县、大埔、平远、兴宁、五华、蕉岭、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海南……等客家地区。
因此,何氏人粤可分三大类:
一、南雄系,以何棠(又名何集)的后裔统称。何棠、何栗、何榘兄弟三人均为何明允之子,同为宋政和乙未年进土及第,时称“何家三凤。”何栗状元及第,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执,粟随二帝至金都,不屈而死,以身殉国,后追封为路国公,后裔均尊称棠、栗、榘三祖为始迁祖。
何棠又名何集,宋政和乙未进士,生九个子:德临、德载、德廷、德全、德离、德御、德容、德芳、德洪。其长子德临(二世),南康参军,生六子:元崇、元望、元充、元厚、元晋、元高。德临的长子元崇(三世),修南雄宗庙,生秘、利二子。元崇长子秘(四世),修南雄宗谱,生五子:绣、琛、琰、瓒、琪……
何栗,字文慎,号北斋,宋政和乙未状元,官至观文殿大学土,生二子:雍,熙。二世雍生八:尹:太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十郎;二世熙,生二子:二郎、三郎……。他们12人。以文学名,人称十二相公。
何榘,宋政和乙未年进土,生一子禹,禹生一子元克……。二、闽系,以何源美又名念四郎的后裔统称。何源美,大乙郎后裔,讳铨,号罕明,为受姓祖庶五十三世裔孙,明洪武二年由松源迁程乡乌廖沙开基立业,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葬“罗裙铺地”。生四子:文渊、文滨、文深、文汜。后裔尊何源美为始祖。其长子文渊(二世)生五子:德聪、德源、德辉、德英、德亮。这五兄弟又分别生3-5子。其二子文深,生四子:德新、德贵、德俊、德远。这四兄弟又分别生2-4子c其三子文汜,生三子:德传、德宣,德满,他们又分有儿子。其中次子德宣于1399年随父文汜迁肇庆府(今佛山南海一带)恩平塔下立业。其四子文滨也生三子:德忠、德议、·德渊,他们又分别生有一子。
三、仕途人粤,据高要何氏宗谱等记载,何氏先祖早就求得功名,往粤各地为官定居:
十一世祖何颐(碱祖后裔、,字维仰,为东汉荆州主薄,徙居阳山县通儒坊;
廿世祖瑜,字伯阔,南宋高宗时为增城令;
三十一世祖何言,字于宣,为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云浮镇将,卒于镇溪洞,州人立庙祀墓在方岳山(今连州)。其子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98岁卒葬白罗山茔域(今连州);其孙何昌期(33世),字伯唐?号阳严,唐天宝年安禄山造反,昌应诏勤王,乎乱有功,为卫尉上将军进唐诗中大保封宁国伯,立宗庙祀,修通儒坊谱,卒时与妣侯氏宁国夫人,合葬于七指桥山(今属阳山);
三十六世在曲江,三十七世国柞字懋延,以经学典曲江县教谕,卒葬石壁山(今番禺)。其子(38世)何楷,字仲端,以文学著闻,广州剌史聘典州校诲人,徙居番禹清水里。其曾孙何昶(4l世)又名楚,为晋御史参军。宋熙宁间,赠清海军节度使殿前侍御史,立庙南雄,赐扁“忠义何公庙”,其孙回、迈定居南雄沙水里。
四十六世何伯逵(达)字道行,宋元佑三年为端溪令(今德庆县);
四十九世何源,字来远,号清甫,据开平龙塘族谱记载,是何氏开平始祖。清甫原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涵江延寿里大榕树下人,娶林氏安抚使耕公之女。清与侄何栗是北宋同科进士及第。宋徽宗建中靖国之年,清甫官居东粤(今新会县)念一宣教使,进阶嘉仪大夫、广南东道学士,谥文懿。入粤时迎母饶氏妣林氏就养官署,历任已满,超擢右丞。公元1118年戊戌,金太祖天辅八年,兵荒马乱,路途梗塞,清无法回归莆田,又怕金兵追杀,化装携眷奔向城西60里之(山大老>山脚-下之新会登名都龙塘(今开平市水口龙塘地方)。清见该地背山面水,丘陵、平原、湖沼和沙滩阡陌纵横,风景如画,交通方便,种植适宜,认为“大丈夫四海为家,何必恋恋故国呢?”便定居于此,建立住宅,以养鸭种田为活。自此历尽艰辛,积累资财,购置良田,成为各县粮赋局主柱头户,叫“思成堂”。
清甫生四子:少裕、次裕、季裕、幼裕,属二世。由于历史悠久,宗枝繁衍,人稠地狭,有些宗亲迁居开平的里村、迳口、三山圹、山水窟、平塘、社边等地和省内的中山、新会、台山、恩平、阳江等地;旅居海外的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港澳台等地为数甚众,定居开平水口龙塘的人约万人。正是瓜瓞绵绵枝叶茂,卢江世泽衍箕裘。
台山何氏浅述
据初步查考,何氏在台山分布很广,源流很长,群寓在端芬、广海、赤溪、都斛上川、汶村、北陡、那扶、深井、大隆洞等镇较多,其中瑞芬有200多户,近1000人,北陡300多户,近4000人,汶村镇的白沙、鱼地、平丰三村有200多户近1200人,上川有50多户200多人,其余的都很散,尤其是山区地方。台山何氏有两房:一是龙塘房,二是尚书坊。其中汶村、上川的何氏均属龙塘房清甫后裔十七世祖清波迁入的,在台山已有十多世子孙后裔。端芬镇南阳管理区何略咀村50户近200人却是尚书坊的,均从新会迁入。其余北陡、广海、端芬、赤溪、那扶、深井等地都是两房混聚。其迁徙的渠道不少,除了新会、开平迁来外,还有恩平、高明、阳江、鹤山等地徙人。
据龙塘族谱载;十六世显结有妣张氏、甄氏,生有清波、清浪二子。显结与张氏葬于龙塘飞鹅山,甄氏葬于汶村蒲鱼地后。十世祖清波是龙圹佛井村人,生于清朝康熙八年,卒于雍正五年,享年59岁。生有五子:昆玉、昆美、昆珍、昆瑞、勤典。清波与妣陈氏合葬于渔地石庙山南山腰烽火台下。昔日家贫,清波合伴到新宁海宴汶村西康陈登籴米,陈妻何氏是龙圹人,闻其声与其祖一脉,便认起亲戚,问及清波的家庭有兄弟小妹及一甄氏母亲,父母已丧。陈妻便叫其迁来白沙,黑沙,鱼地居住,以其祖业田为耕。清考虑是鱼米之乡,征得母亲兄弟姐妹们等的同意,于清朝康熙癸己年十一月初九日从佛井村迁徙来汶村上述三村中,时年清24岁,在处开枝散叶,至今已有十多世300多年历史。在此期间,这些后裔有的也分别散居在台山各地或徙迁回开平和迁到外县去。同时,也有的何氏后裔从新会、鹤山、恩平、阳江、南海、广州等地迁入,群聚或散居在台山境内,成为侨乡台山的建设者,写下千秋史。
何氏先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活动相当活跃,知名人物不少,如老祖韩氏在春秋战国时为韩王.西汉时有南阳王韩信,汉末有太缚何进;唐时有宰相何弘敬;西晋有何曾任太尉、太傅,其子何劭任太师,后任宰相;东晋何充任宰相;南北朝何尚之任礼部尚书;明朝何宗彦任礼部、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鼎是明孝宗的宦官;何吾驺,广东香山人,明崇祯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何如龙任礼部、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宋朝何执中在政和二年与蔡高同任宰相,后升少师,封为蔡国公;何栗在宋钦宗时为尚书,右丞;何源(清甫)在宋徽宗时任广东宣教使,后超擢右丞(无上任);明嘉靖王教师何宠(开平龙塘人),先为奉政大夫,辽府长史司左,后追封为相,立相国祠。
此外,汉有儒家何休;三国有哲学何晏;唐有女道土何琼(八仙中何仙姑);南北朝有天文学家何承天,文学家何迹;明有文学家何景明、何良俊,哲学家何心隐,清有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何绍基等。
本文作者简介
何金森,55岁,初中文化,汶村镇白沙村人。1960年毕业于台山三中,后到广东省政法干校学习,一直在台山县公安机关从事公安警察工作。1990年转到台山县交通能源委员会,即今台山市人民政府交通办公室工作,现任行政秘书科副科长。喜爱文学、书法,近十年在全国、省和本市报刊上发表通讯和诗词作品300篇,10多万字。参与台山的修志工作,主笔《台山市志》公安部分。书法作品曾在江门、阳江等地公安边防武装警察部队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前一、二名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
杨理逊
根据杨姓族谱考:“当周武王崩成王立与弟叔虞翦桐叶戏曰吾封汝周公从而人贺成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遂封叔虞食采杨国封为侯后以杨为姓盖杨姓受封太始祖者杼公也其所食采杨国即今陕西长安弘农县是也。,’故有的杨姓以“弘农”为堂名。
梅州杨姓堂名原为“关西堂”,堂联是:“四知世泽,三相家声。”“三相”指的唐代连出三个宰相(杨思远、杨再思、杨国忠),使杨家声望显赫,谓之“三相家声。”致于“四知世泽”,据说汉代的杨震,在关西任教授二十佘年,通晓诸经,博学多才,并有高风亮节情操,时人尊称其为“关西孔子”。后来任荆州刺史时,曾保举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王密乘晚上无人时,拿出黄金十斤给杨,以示酬谢。杨坚决不收,并生气地说:“我是了解你的,怎么你倒不了解我呢?”王说:“夜无知者。”杨怒斥道:“天知,地知,子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退。杨震既给后世树立了典范,又使后人世世代代承其恩泽。从此,后人就把这件令人骄傲的事记人堂联,谓“四知世泽”,后来便把“关西堂”改为“四知堂”b
原来杨姓堂名为“弘农堂”者,其堂联是:“弘农世泽,清白家声。”有的杨姓也把“清白”列为堂名。其堂联是:“经纶盖世推三相,清白传家守四知。”其实“清白”跟“四知”,其含义无异,故近代有的杨姓也不写“清白堂”而写“四知堂”了。
杨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除上述的“三相”外,史藉上还记载着
四世三公:杨震杨彪杨赐杨秉
世称三杨人阁:杨士奇杨荣杨溥
陕西提督学政升陕西巡抚攫三边总制杨一清。
内阁大学士京兆尹太师杨邦佐。
文华阁大学土杨绾。
敕封光禄大夫杨公先师杨筠松。
宋大将军敕封无佞府杨继业。
敕封天波楼元帅大将军杨文广。
此外,明代尚有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十五年(1520年)状元杨维聪(字达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状元杨守勤(字克之)、钦赐状元杨思聪(号雪清)、正统四年(1439年)榜眼杨鼎、崇祯十六年(1643年)状元杨廷监等。
杨姓受封以后,全国各地都有其各代开基的始基祖。如北京、南京、关西、四川、弘农、江南、浙江、河南、湖面、山东、江西、广东、福建、山西、广西、云南、漳州、永定、石城、信丰、广州、河源、兴宁、长乐、饶平、镇平、龙川、赣州、瑞金、宁都、钮都、和平、浏阳、兴国、贵州、陕西、钱塘、成都、辽东、吉安、惠州、大埔、澄海、开平等,不下五六十个地区。
鉴于台山市的大江、斗山、冲蒌、广海、端芬、隆文、上川、下川、汶村、深井;那扶、赤溪、田头等镇均有杨姓的始基祖,按现时人口分布,杨姓数以赤溪为最。,而赤溪又以曹冲管区为最,凡到赤溪杨姓始基祖,大多是在咸丰十一年间(公元一八六一年),因战乱逃难、逃荒而来。他们随山而寓,垦荒种地,迁沿至今。从杨姓受封太始祖杼公算起,其时在赤溪的始基祖已是第九十二世祖。至今已是第一百零三世祖,在台山繁衍了十一代,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恩平、开平、新宁(台山)等县,屡遭土匪攻扰,官方募客勇防守,斩获颇众。鹤山知县沈造舟奉命统率客勇搜剿余匪。匪首散布谣言谓“客人挟官铲土”,煽动土人掠杀客民,客民起与抗斗。于是逐渐形成土客械斗。这次土客大械斗,持续12年,双方死伤散亡人数共约60万人,连前往弹压的官兵,也死伤几千人。至同治六年,广东巡抚蒋益澧出面令土客议和,划分疆界,所有田亩彼此互换,并割新宁县(台山)的赤溪、曹冲、铜鼓、田头等堡,设广州府直隶赤溪厅,以安插余留的客民,一场惨酷斗案,方告结束。
在徙居赤溪的客民中,杨姓占了一定比例。据杨姓诸谱考,台山杨姓始祖世廷公,配叶氏(第九十九代),先从兴宁县徙居新宁县(台山)冲蒌牛角尤村。世廷公生二子。长子子龙公,配骆氏,生三子,后徙居龙川县;次子子星公,配叶氏、袁氏、钟氏(第一百代),携四子徙居曹冲(赤溪曹冲管区)万兴(今东阳)村,垦辟荒税,志谋勤耕。从子星公繁衍至今,已是第一百零六代了。杨姓遍及赤溪、田头两镇,人口分布大部分村庄。曹冲管区的东阳、大浪两村均是杨姓,单是这两条自然村人口就有5百多人。
至于居住在其他地方的杨姓,因向来并无联络,又无族刊可查,故在此不能一一叙述,全台山杨姓有多少人口,亦无法作大概的统汁,诚为憾事,仅向读者致歉。
本文作者简介
杨理逊,1938年3月出生,赤溪镇曹冲管理区东阳村人,从事教学工作35年,获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省人民政府颂发立功证书及园丁纪念章一枚。1990年12月退休。退休后,应赤溪镇人民政府聘请,参加赤溪侨联会工作,担任《曹峰侨刊》主编,是台山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2: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氏
赵龙柱
赵氏始祖名造父,是轩辕黄帝之后,也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帝特赐赢姓的伯益的十三世孙。他生于纪元前约十世纪的周代,善驭马为周穆王驾车。王游昆仑,乐而忘返,徐偃王兴兵作乱,直捣京师。城内上下,人心惶惶,几有不保之势,幸得造父得八匹骏马,替穆王驾车。一日而返,号召各路诸侯,纷纷发兵讨伐徐偃,把徐偃追杀。穆王论功行赏。因造父功劳大,赐封伯爵,并赐赵城受禄。赵氏由此而得其姓。世代相传至现在,已有2700多年。当时的赵城,是今山西洪赵县,赵姓家族人口从此繁衍起来。后来这个家族繁衍到天水(现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和涿郡(现今河北省涿县)遂而分布天下。至涿县赵匡胤得天下,建立宋朝,赵姓得以宗族大繁衍。据1990年最新的统计材料,“赵”在中国十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多万,赵姓的分支姓氏有十一个。其中“马”姓最大,他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代,秦灭赵国时,赵奢孙子逃到陕西咸阳,改为马姓,繁衍成今日人口近三千余万的大姓。在今天仅赵姓与马姓相加,人口近一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姓赵的人真是名人辈出:
春秋时有赵衰,辅助晋文公定霸,赵氏子孙就世为晋国的大夫,十分显贵。到了周烈王时侯,赵母恤与魏氏、韩氏灭知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赵母恤之孙赵藉得封为赵烈侯。正式建立了赵国。并任公仲连为相,国势大振;传至赵武灵王赵雍(自号曰赵主父)提倡“胡服骑射”,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国力大增,赵雍亲自率领军队,北取雁门,西攻云中,拓地百里,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时代,有赵国平原君赵胜,高义贤行,门下宾客如云,极负盛名;赵国大将赵奢,深通兵法,大败秦军,解韩国之围,因功受封于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北)世称马服君。
秦汉时期,赵佗奉秦始皇之命率军攻南越(今广东一带),后秦末农民起义,赵佗趁机在广东创建南越国,自称皇帝,下传四世共九十三年,后归汉;赵公辅受秦王派遣出主西戎,居甘肃天水,推行怀柔政策,并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传给西戎人,使各族人民无比拥载,世代怀念,号曰赵王。
汉代,赵姓后裔之中有30多人受封侯,其中赵充国最为著名,为汉时首屈一指的名将。他率壮土百余人,冲破匈奴阵围,解汉武帝之危,匈奴闻名丧胆,被封为营平侯,后率军屯田西北,了卜发有大功,死后列画未央宫
三国时有智勇双全的名将赵云,字子龙,百万军中救阿斗,曹军丧胆,被封为翊将军。
唐朝,赵氏官拜宰相的有赵彦昭、赵憬、赵仁本,赵宗儒四人。其中赵宗儒不但是三朝为相,还是四朝元老。唐文宗时,赵宗儒年已八十二,还不让其告老归宗,足见其功德之宏大,后以八十七岁高龄,卒于太傅任上。
宋太祖赵匡胤,涿郡(现今河北涿县)人,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雄才大略,屡建大功,受后周恭帝掸位后,南征北战,消灭群雄,统一中国,慎刑薄税,重农兴学,使宋初成为历史上的一段升平康乐的时代;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继太祖皇位二十二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政策,又十分注意发展社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秩序因此安定。
赵普,幽州蓟县人,幼与匡胤同学,专心研究历史,后辅助宋太祖赵匡胤及宋太宗赵匡义两朝三度为相,为赵宋江山的建立与巩固出谋献策,立大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孟倾,元朝湖州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元初有名的书画家,字和柳公权、欧阳询齐名,时人得之奉为至宝;元仁宗认为子昂才追李白、苏轼,当朝无人能及,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足以使赵氏子孙引以自豪。
台山赵氏,全是太宗派(注)。以浮石赵氏、海宴赵氏、田稠赵氏为三大宗裔,其开族、迁徒、分布情况分述如下:
浮石赵姓始祖四世宗远公,字复观,号居浮。公之曾祖父为由闽人广始祖一世必次公(宋上柱国大夫),祖父为二世良聪公,父亲为友通公。一世祖必次公于南宋末元兵侵逼,民族英雄陆秀夫背南宋帝赵丙在崖门投海殉国,他也投海殉难。殉难前,将二幼孤良钤、良聪托林玄辅公(宋琼州知州)抚养。为避元祸,托用林姓,名为大奴、二奴。良聪公托名为林二奴,至三世友通公时,元亡明兴,始复赵姓以上三世,皆居新会睦州,统称为居睦洲三世。
宗远公幼承庭训,品性宽厚,勤奋好学,以忍辱负重之身,国破家亡之痛,潜志奋发,以图光复赵族。公视睦州土地未符理想,遂遍寻胜地,择里安居。乃拜辞家严及胞弟,奉慈母李氏,率妻刘氏及幼儿,始移居十庙村(新会赵村),复以该地自然条件难遂宏志,于是又沿滨海地方西南行,登山涉水,艰苦备尝。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戊午)抵达中蒌,与一倪姓男青年结识,相约在冲蒌西部共谋基业,结庐而居,垦土种地。后又感于此处地狭土瘠,未如所愿。遂将所垦之田园赠倪,另寻鸿基,东行至都斛,南抵田头,均未遂意。
洪武十三年(1380年庚申)来至浮石飞鹅岭下,浮山峰顶,环顾四周,北枕北峰群山,南临浩瀚溽海,地阔土沃,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河涌纵横,宜耕宜稼,宜渔宜牧,佳境天成。公不禁心旷神怡,大慰所愿,喜而言曰:“吾之子孙,殆可耕于斯耘于斯,读雪于斯,以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矣。”遂于大脑峰南坡结庐而居,乃成择里三迁之宏志。夫妻勤耕苦锄,奉母育儿,开创恢复赵族,振兴浮山之伟业。
宗远公初来浮山时,当时已有锺·、李、邝、蒙等各姓人群居于浮山东麓,花山、羊坑山、蒙社、圆岗等地。公以远方来客,结交认亲,谦虚随和,颇受拥戴。后其他各姓迁者迁,替者替,居浮石者渐少,赵姓人口繁衍渐盛,至今六百余年,人口众多。据1948年浮石最后一届建醮开坛,各公房赵姓人口数统计(包括海内外人口)有8561人,现在赵姓人口估计已超过一万。
从浮石迁出定居于台山各地的赵族,有斗山镇之蛟牙村,是林居公房十四世裔孙季愿公之后裔,自迁居以来,创业繁衍,已历一百八十多年。
从浮石迁出定居的,还有斗山镇之虎山村,其开族始祖名赵社烈,是宗远公之十四世孙。其人口巳超过二百;还有四九、冲蒌等地,也有宗远公后裔迁居开族。
海宴赵族始祖崇垓公,字三州(纪念他一生驻足在杭州、福州、广州等三个地方。他在台城草朗街建有三州书室),是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癸未)蒋重珍榜进土,官任奉直大夫,吉安府卢陵将领。南宋将亡,乃离开杭州的王室,到福州,由南雄而下广州,避人耳目,绕道恩平而到阳江,由阳江而溯河仔,而北桂,而陡门,一路买田,但不肯定名,因为没有合意的村场。又由陡门渡海,而至大担,再上那雍,后到附场村(即今海宴街),认为这里环境好,就在这里立村开族。当时是元初,距今近七百年的时间。附场村已有陈、黄、马、费四姓三十三户先行定居。陈姓在廓峰山下,土名富坑。赵族开族后,子孙蕃衍,住房愈建愈多,陈姓无形中被挤压而移迁至深井富坑。海宴街费姓已绝,现今仅存赵、雷、黄、容四大姓而已。
赵崇垓公生必锌、必炳(无传)、必钦(无传)、必鎏。必鎏生畴平为阳江房始祖。必锌生良雾(无传)良罕(无传)良霖。良霖生友松”友松生宗直(无传)宗谅,宗谅生仲和。仲和生土通,为西宅始祖,祖祠口旷缵江堂”,士安(无传)、土达为东宅始祖,祖祠口旷烈光堂”即淡轩祖,士隆(无传)。淡轩祖子孙东山公生四子:长子鹅湖,次子师江,三子沧江,四子素行。东山公分必美、必益、必大三房。必美子孙迁广西合浦。
海宴赵崇垓公裔孙,在1992年前根据不完全统计,有3290户,13978人。其中海宴街1093户4450人,那雍村122户493人,田头里93户393人,仑定224户928人,沙头94户329人,塘厂74户265人,永宁村d4户195人,兴中太平里35户284人,田心里61户253人,望头西沙新村2l户98人,北陡北记200户1000人,早禾石153户744人,下川575户2500人,上川赵家和等21户:108人,深井大坑东45户186人,高洞村10户52人。
深井赵族在清末从罗定迁来。
田稠赵姓开族始祖是仲宝公,系宋太宗皇帝第四子元份恭靖商王的第十四世孙。其先世在南宋时曾以避元兵侵犯,移居于福建省连江县清湖乡。传至十世祖必弘公,字昂甫,号子清,宋度宗进士,荣膺双恩、矬洞、海宴、淡水盐课司大使,遂离闽人粤,是为田稠之始祖第一世。他先定居于赤溪田头,后迁至龙溪乡定居,亦是为龙溪乡赵姓之开族始祖。传至仲宝公,重道德能文章,喜舆学,常贩运商品到附近乡村,为乡人送货上门,服务忠诚,人皆喜之。田寮村(后改为田稠村)是他常到之地,目睹此间民风淳朴,山明水秀,北枕黄罗山(土名大石),狮山鹤山背峙两旁,田畴广袤,水土肥沃,遂移来定居。按前清行政区域割分,属新宁县矬峒乡十三图田稠堡,地界都斛与斗山墟之间,今属斗山镇所管。现村中有昂甫赵公祠,称为始祖祠,堂名报德,与龙溪村之报本堂,同属昆仲嫡庶之亲。
田稠村原白姓居其东,罗姓居其西,中有小溪南流,后以此名为中间巷。白仲宝公移来以后,数传至不少公,生五子,壁山、璧溪、璧庄(后迁新会)、璧轩、璧寰(后迁广海),其中两个中了秀才,门闾光大,族势;日壮。白姓后东迁另立伏华村。罗姓虽未他迁,但渐趋式微。赵族则东立东成村,西立西就村(后改名龙塘村,1907年起又扩建至黄茅墩),继立东溪村,后凝作祖全部裔孙及凝佳祖、凝彩祖部份裔孙在十八世纪清咸丰年间,便自田稠村西隅,陆续迁来龙塘村定居。田稠村之璧轩祖公祠、心稠赵公祠及龙塘村之学禺赵公祠,均是凝作祖先世纪念祠。
现在田稠管区统辖田稠村、龙塘村、东成村、伏华村、长山村等数村,赵姓人口,田稠村最多,约有1000余人,龙塘村约有300余人,东成村约有1(30余人。
上面是台山赵氏其开族、迁徙、分布概况,至于台山赵氏在国外迁徙、分布情况,因资料不全,不能一一说明,现仅以浮石赵氏为例作局部介绍。
浮石赵氏移居国外,以美国最多,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浮石赵氏旅美国人数已达484人,还有旅加拿大77人,旅墨西哥71人,旅英国3人,旅古巴1人,旅巴西1人,旅菲律宾80人,旅马来西亚88人,旅荷兰1人,旅泰国1人,旅缅甸184人,共1011人。及至1993年,经专人调查,浮石赵氏旅海外人数已增至2078人,比1972年增加了一倍多,特别是旅美(纽约和三藩市)人数已增至1443人,比1972年的484人约增加了两倍。时至今日,肯定会大大超过此数。
台山赵氏历史上名人辈出,为国为家多有贡献,举其大者,如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一代名贤赵天锡,他拒绝做官,先;后在宁阳书院、溽海书院、和风书院讲学,还创立浮石学堂,为台山培养大批人才,其本人有大量著作传世;又如赵宗坛是举人出身的外交官,为筹建台山中学(即今台山一中)作出贡献。获国民政府颂发五等嘉禾勋章,回国后任台山中学第一任校长及台山县政府教育局长,建树良多;再如曾任雅加达和孟加锡领事以及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一等秘书,随周总理出访过欧、亚、非十四国的革命家赵崇活(赵彬),曾任美国纽约州政府财政税务厅厅长,现任美国俄亥俄州高等教育总鉴的赵光华,以及近年荣获台山市人民政府颂发“振兴台山贡献奖”的侨领赵炳炎(浮石),赵伟胜(田稠)、赵日均(海宴),还有赵逸民(广海)等等。
祖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以赵炳炎、赵伟胜、赵日均、赵逸民等乡亲为首,出钱出力,还广泛发动侨胞回乡大办公益事业,举其大者有浮石中学、田稠中学、自来水工程、幼儿院以及修桥造路、门楼牌坊、美化村容等等,以浮石为例,即可归结为十项:
一、建浮石中学。
二、铺筑全乡与各坊水泥村道、街道、巷道全长八公里,并按装路灯、街灯。
三、建九坊幼儿园、浮石诊疗中心、成俊楼、老庐、鹅峰乐园。
四、重建凌云阁,建民表大巷门楼、南门牌楼、九坊牌楼、十坊牌楼。
五、建裕盈桥、南营桥等多座桥梁。
六、建兰溪公园、月门公园、渭创纪念公园、宜祥公园、锡沛公园、东方亭、镜湖台等胜景,并捐资支持植树造林,绿化浮山。
七、建各坊火力发电站,兴建九坊自来水。
八、重修三世李氏祖妣墓、始祖宗远公墓、五穴山和百花坑万年坟等古墓。
九、恢复更新飘色等家乡文物。
十、支持办《浮山月报》和编篡《浮石志》支持家乡子弟读书成才。
其他如赵逸民捐建的广海门楼和水泥大道等等,这里无法一一列举。此外赵日均还回乡投资兴办建美金属装饰制品厂和台山市不锈钢厨具商场,为振兴台山经济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简介
赵龙柱,1930年生,广东省台山节斗山镇浮石管区人。1950年中师结业,参加县征粮工作,任三区征粮工作队队长。1951年参加小学教学工作,曾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1987年退休,在《浮山月报》及《浮石志》编委会工作。1994年任《浮山月报》总编辑直至现在。酷爱文艺,常在《浮山月报》发表诗词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5451

帖子

1万

积分

团长

积分
19904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3 1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old5,多谢你贴上 \"台山姓氏源流\"的著文,虽然文章好长要分几次细读,但我好感兴趣,辛苦哂!

[此帖子已被 惊喜 在 2007-8-23 13:51:18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0

主题

2514

帖子

731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316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3 14: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old5兄:

多谢您的帖,那么详尽的介绍。我家老爷子对这颇有爱好、颇有研究,有一年还特意陪他到南雄珠玑巷走了一趟,待我让他上来看看,他一定大感兴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主题

2164

帖子

8374

积分

营长

积分
8374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3 18: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伍兄

你从邝姓说起,再说到台山其它姓氏,我一直跟随过来,成为忠实读者.溯本追源,了解历史,至关重要,同时也会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超越时空的感觉,十分美妙.多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6

主题

295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260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9: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惊喜、小妹、louie 的支持!

本来,我也觉得这个贴的文章有点长,不太符合网络文化的特点。之所以坚持贴上来,一来是因为有你们这些热心人的支持;然后就是觉得有缘在这个网上相聚,基本上都是乡里乡亲的,追本溯源的话,很有亲切感;再有就是寻根问祖本来就是一种很有趣的事,我把这些文章贴了上来,作为资料工具保存在同学网,方便有需要的网友查询,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文章长久长点吧,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看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8

主题

3211

帖子

2567

积分

版主

偶展欢容的脸庞,总也掩盖不了那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7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7-8-23 19: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头看到尾,搀未见黄氏,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4-20 19:05 , Processed in 0.3435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