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四叔

論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4 16: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解 【原文】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注释】 (1)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2)与:赞许。 (3)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4)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5)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1)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2)昭公:鲁国的君主,名惆,音chóu,公元前541 ̄前510年在位。“昭”是谥号。 (3)揖:做揖,行拱手礼。 (4)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0岁。 (5)党:偏袒、包庇的意思。 (6)取:同娶。 (7)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 (8)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称为吴孟子,而不称吴姬。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4 16: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莫:约摸、大概、差不多。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1)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2)为之:指圣与仁。 (3)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4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注释】 (1)疾病:疾指有病,病指病情严重。 (2)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 (3)有诸:诸,“之于”的合音。意为:有这样的事吗。 (4)《诔》:音lěi,祈祷文。 (5)神祗:祗:音qí,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祗。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即为不顺,这里的意思是“越礼”。 (2)固:简陋、鄙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 “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论语》“述而篇第七”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4 16: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泰伯第八” 译解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注释】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注释】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4 16: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1)予足!启予手! 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注释】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手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注释】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注释】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2-10-16 06:3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8

    主题

    6282

    帖子

    59872万

    积分

    副司令

    积分
    598727158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衞靈公第十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逺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逺慮,必有近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逺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丗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辭達而已矣。」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2-10-16 06:3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08

    主题

    6282

    帖子

    59872万

    积分

    副司令

    积分
    598727158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5 07: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季氏第十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 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丗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 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逺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旣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 也,相夫子,逺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丗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丗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丗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丗矣。政逮於大夫,四丗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氣旣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聦,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 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 子之逺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5 23: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论语》“泰伯第八” 译解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1)兴:开始。 【译文】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评析】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5 23: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注释】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译文】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评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原文】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注释】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译文】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评析】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3-5-25 23: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1)见:音xiàn,同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评析】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 【原文】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译文】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6-3 00:04 , Processed in 0.46700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