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85|回复: 3

轉載<中國楹聯學會發布聯律規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103

帖子

514

积分

排长

积分
514
发表于 2008-3-14 09: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iv align=center>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试行)fficeffice" />

  

  

   联 律 通 则

  

(试行)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div>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主题

103

帖子

514

积分

排长

积分
51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4 09: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align=center>

   fficeffice\" />

  

   联 律 通 则

  

(试行)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合掌。

  

   不规则重字。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ffice:smarttags\" />200761日起试行。

  

  

  

  

  

</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1

主题

2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37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3-14 23: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忆当年!知道了什么叫楹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46

帖子

3370

积分

连长

积分
3370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8-3-15 1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忆先生,在台城东门有个台山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6-2 04:09 , Processed in 0.3885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