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抗災變 [td=1,1,423 scope=row]
在日本濃厚的民族傳統信仰中,宗教信仰變成了生活習俗,很多人對宇宙主宰的認識迷失方向,以致未能為災變找到一個心靈上的答案,但有一群基督徒用不同的態度面對災變,用心靈經歷災變,在災變中找到明確的人生意義。
島國的憂患意識
日本東北海底9級地震,觸發20多米高海嘯,不單造成大量人命傷亡,更令福島核電站冷卻系統癱瘓,引發核洩漏危機。地震、海嘯、核洩漏,舉世注目日本人怎樣應付這三重災變。
日本位於地震帶上,近半世紀以來,7級或以上的地震接近20次,在這樣的環境下,日本於防震措施上下了不少工夫,除了在建築、救災設備等硬件上積極投資,在軟件方面,例如教育、演習等也非常重視。日本災民表現出來的紀律與自發組織應變的能力,令世人驚訝,不過也有人質疑,日本人在災變表現出來的民族性格,是表象,還是實質;是好事,還是壞事。
日本人守望相助,背後動力主要源於島國的憂患意識。他們自小被教育要守紀律、聽指示,才能擴闊惡劣環境下的生存空間,這樣的教育也提升了弱小民族的群體意識,大家以活出民族身份為生活目標。在面對天災時,這樣的教育帶出社會動而不亂的成效,為人稱道,但也是這樣的教育,引發上世紀的侵略戰爭。
不知為甚麼而活
對危機的恐懼,成為日本人團結精神的源頭,但社會群體意識不能完全替代個人思考,日本人在災變中讓人看到他們仍井井有條地生活,卻不代表心底的思想也是井井有條。他們仍要問,為何災禍驟至?
日本人團結精神的源頭,與基督教以彼此相愛作團結的精神有很大距離,以危機意識構成的文化主體,可以讓日本人在面對災難帶來的人生問題時,找到深層答案嗎?
在青森縣向日本人傳福音的傳教士John Elliot在地震後南下災區,到重災區邊緣地帶援助災民,因為這些偏遠鄉郊易受忽略,往往最遲才能得到救助。在救災行程中,他發現很多災民的精神狀態仍未從災變中回復,連自己缺乏甚麼也弄不清楚,而一些受災沒有那麼嚴重地區的災民,對接受陌生外國人的援助,顯得遲疑。災後餘生的日本人活著,但卻又似不知為甚麼而活,又甚至是為面子尊嚴而活,只是要向世人證明,他們是打不倒的民族。
找不到心靈答案
今次地震、海嘯、核洩漏,全球媒體作了大量及多方面報道,但受影響的日本人以千萬計,故事怎樣也說不完。被困的人獲救、核洩漏蔓延全球,這些新聞最吸引讀者的視線,日本人心靈怎樣被觸動的報道,容易被忽略。
基督教傳入日本超過150年,在日本各地留下不少足蹟,但基督教文化對日本人的影響微乎其微。在日本濃厚的民族傳統信仰中,宗教信仰變成了生活習俗,很多人對宇宙主宰的認識迷失方向,以致未能為災變找到一個心靈上的答案,但有一群基督徒用不同的態度面對災變,用心靈經歷災變,在災變中找到明確的人生意義。
黃杰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