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仁兄.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2

主题

1万

帖子

9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90990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5-9-1 2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值得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335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5-9-1 23: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拍案叫绝,好诗,诗好,好好诗赋,谢谢诗人大作脱口而出隆重面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06: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的各位网友对本帖的支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赋》发表后,一些朋友发来短讯,对《虽胜犹惕》定性为《律绝》表示质疑,借此作公开答复,便不作一一回答了。 《虽胜犹惕》是用“律绝拗救”的手法写的。 第二句 “大庆毋缷戈(仄仄平仄平)” ,是本句孤平自救,乃 “仄仄仄平平” 的另一固定格式; 第三句 “夺我鱼岛(仄仄平仄)” 第3字原格是“平”声字,这里却用了“仄”声字,造成了孤平,第3字“钓”字拗了。拯救办法是在对句 “岂能恶魔”的第3字,用()“平”声字救拗。 冬子网友在【传统文化】“玩玩五言绝句”(http://www.75one.net/columns.php?action=columns) 帖子的42楼有详细说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4

主题

4万

帖子

90万

积分

军长

积分
90160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发表于 2015-9-2 07: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晨 仁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895

帖子

6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6254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5-9-2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仁兄(12楼): 《虽胜犹惕》是用“律绝拗救”的手法写的。 第二句 “大庆毋缷戈(仄仄平仄平)” ,是本句孤平自救,乃 “仄仄仄平平” 的另一固定格式; 第三句 “夺我钓鱼岛(仄仄仄平仄)” 第3字原格是“平”声字,这里却用了“仄”声字,造成了孤平,第3字“钓”字拗了。拯救办法是在对句 “岂能容恶魔”的第3字,用(容)“平”声字救拗。 冬子网友在【传统文化】“玩玩五言绝句”(http://www.75one.net/columns.php?action=columns) 帖子的42楼有详细说明。 仁兄的诗______ 抗战歌,大庆毋缷戈。 仄仄平 仄仄平仄平  夺我钓鱼岛,岂能容恶魔。 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1) 首联岀句显然是犯孤平了. (2) 对句"大庆毋卸戈" (仄仄平仄平) ,是岀律了还是本句自救?在诗词界仍存争议.它不象(平平仄平仄)那样被当成一个特殊的句子.(仄仄平仄平)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第二个字必须是入声字.唐人孟浩然的五律<<望洞庭湖赠张承相>>的首联" 八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月"是入声字. 而仁兄的(大毋卸戈)的"庆"却是个去声字.由此看来,有网友质疑仁兄这首绝句是出律了,不是没有理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6: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冬子 的帖子

冬子:
仁兄的诗______
抗战歌,大庆毋缷戈。
仄仄平 仄仄平仄平 
夺我钓鱼岛,岂能容恶魔。
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1) 首联岀句显然是犯孤平了.
(2) 对句"大庆毋卸戈" (仄仄平仄平) ,是岀律了还是本句自救?在诗词界仍存争议.它不象(平平仄平仄)那样被当成一个特殊的句子.(仄仄平仄平)的使用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
第二个字必须是入声字
.唐人孟浩然的五律<<望洞庭湖赠张承相>>的首联" 八
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月"是入声字
. 而仁兄的(大
毋卸戈)的
"庆"却是个去声字
.由此看来,有网友质疑仁兄这首绝句是出律了,不是没有理由的.
.......
(1) 岀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犯孤平或孤仄,在唐诗中不鲜见。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四首:“两鬓入秋浦,一飒已衰;仄仄仄平;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首联对句的“”字是犯孤平。 (2) “仄仄平仄平” 是本句自救,唐诗中早已有了先例,无需争议。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青。仄仄仄平。” 而 “”字是上声字和去声字,不是入声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895

帖子

6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6254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5-9-3 03: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仁兄(15楼): (1) 岀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犯孤平或孤仄,在唐诗中不鲜见。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四首:“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仄平仄仄平;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首联对句的“朝”字是犯孤平。 (2) “仄仄平仄平” 是本句自救,唐诗中早已有了先例,无需争议。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仄仄平仄平。” 而 “遣”字是上声字和去声字,不是入声字。 (1)我不止一次说过: 我怀疑仁兄分不清绝句的种类.他引用李白的诗声律是(仄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李白的这首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不是律句, 未联合律,因此李白这首诗应属拗绝.拗绝者是律古间用,不讲粘对的."古"的联当然不忌孤平了. 仁兄在<<玩玩五绝>>中对律句有过很精准的描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诗句是否入律了似又分不清. (2) 仁兄说" 仄仄平仄平是本句自救,唐诗早己有了先例,无需争议 " .同时也举例" 遣" 不是入声字.关于要用入声字一说,是我在一本比較"权威"的本本上 读到的, 诗词有入声字可代平声字的传统.因为古时诗词是用来吟颂的,也许是入声字代平声字比较顺口吧.不管怎样这也是一家之言,提出来作为参考. 关于"仄仄平仄平" 是不是" 本句自救",我关注了好久了, 至今尚末看到肯定的答案, 下面我转载一篇有关文章,让对律诗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895

帖子

6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6254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5-9-3 04: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天斋诗话:关于“平平仄仄平仄平”是否出律? ——兼答谢石公问:“我襄夫子兴汉风”中的拗“汉” 几天前,谢石公对我《因“汉风改版事次韵陈小明先生》那首七律中“我襄夫子兴汉风”的“汉”是否合声律提出了质疑,也引起了金公忠林、段公观宋的跟帖关注,我除了表示感谢,还答应回家后给予解释,故专撰此文,申述我用该拗句的理由。请谢公教正和诸位学友抛砖。 一、先从格律诗的对黏说起 但凡做格律诗的人都知道,律绝的声律讲究对黏(这里只说“对”)。所谓“对”,即出句字为仄时对句相对的字应平(平收入韵的句子例外),反之亦然。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出句声律效果为“仄仄平平仄”,对句为“平平仄仄平”;又如“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出句声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都是字字合律一字不拗的工对. 但对黏工整的声律形式是格律诗声律的“正体”或曰“正格”. 但完全按这种“正格”来写诗很难做到。因为它会严重束缚内容的表达,所以诗人在写作实践中往往“出格”。为使这种出格“合法化”,于是人们就发明了所谓的“一三五不论”(实际是认可有限的“出格”),这就大大解放了内容表达的区间,丰富了格律诗的表达能力。 可后来人们又发现,仅仅“一三五不论”还不够,还会影响内容表达,诗人在此之外往往还会写出一些“出格”的句子,即所谓“拗句”。如“野火烧不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声律本为“仄仄平平仄”,但句中“不”字拗(当平为仄);又如“一身报国有万死”(陆游《夜泊水村》),声律本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整句只“身”一个平声字,即使“一三五不论”,句中的“万”还是拗(当平为仄),遇到这种“出格出律”的情况怎么办?于是人们又想出了一些使其“合法化”的办法,那就是“拗救”,即在本句或下句相应的位置改变它本来的平仄规定,用平救仄,用仄救平。像“野火烧不尽”,就用下句“春风吹又生”的“吹”救上句的“不”(“吹”当仄改平);“一身报国有万死”就用下句“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无”救上句的“万”(“无”当仄改平),同时这个“无”还救本句的“向”(“向”不救“无”,则本句为“孤平”),是所谓“一字二救”。按照人们惯常的说法,这样的“拗句”,经这么一“救”,就不“病”了,就算“合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

主题

895

帖子

6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62540

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发表于 2015-9-3 04: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再说“平平仄仄平仄平”并未出律的客观理由(证据) 以上说的是拗救的几种典型,但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今天要论述的重点是“平平仄仄平仄平”句式即像“我襄夫子兴汉风”是否“出律”,应不应该承认它的“拗救”,应不应该像“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一样,给它个“名份”,确定它作为一个“特殊律句”的地位。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一种被普遍认可并几成定论的说法是,律诗中的“b”型句(五言)“平平平仄仄”可以拗救为“平平仄平仄”(即用第四字的“平”救第三字的“仄”),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拗救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即用第六字的“平”救第五字的“仄”),理由是晚唐以降,写这种句子的特多,而且喜欢用在律诗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上。因此,王力的《古代汉语》说可以把它不看成拗句,而直接视为是一种特殊的律句。 但无独有偶,按照律诗重“对黏”的规矩,既然b型句五言“平平平仄仄”可以拗救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拗救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而它的对句(A型句)五言“仄仄仄平平”为什么就不能拗救为“仄仄平仄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就不能拗救为“平平仄仄平仄平”呢?这样一来,“平平仄平仄”与“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平平仄仄平仄平”不成“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的工对了么!因为它们不仅各各在本句进行了“自救”,而且在对句中进行了“互救”,应是璧玉成双,相得益彰的美事。 遗憾的是从古到今,若多音律大师,没一人触及这一话题。有说的是“A型句一般不用拗救”,或只说这种A型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须为仄声,以避免出现“三平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城阙辅三秦”、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一封朝奏九重天”,“辅”和“九”字处非仄不可)。连王力老夫子都不敢趟这趟浑水。他在他的《古代汉语》律诗格律章中对其它几种拗句讲得非常详尽,唯独对“平平仄仄仄平平”可否拗救为“平平仄仄平仄平”缄口不言,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 但“无人说”和“消极回避”,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情况是,古往今来这种拗句拗救的诗句并不鲜见。下面举几个例子,以证“平平仄仄平仄平”(含五言“仄仄平仄平”)的句式之由来有据: (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过洞庭湖赠张丞相》):此联出句的声律效果为“仄仄平仄平”,可它的“正格”却是“仄仄仄平平”。无疑是“仄仄仄平平的拗救形式。第三字“湖”当仄为平,用第四字仄声“水”相救。这说明,早在盛唐之初,这种拗救的句式就已实际存在。 (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此联声律效果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实际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拗救形式。出句第三字“做”当平为仄,第四字平声“人”相救,此即所谓的“本句自救”,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无需多说。需要强调的是对句“死亦为鬼雄”(声律效果与“八月湖水平”完全相同),第三字“为”当仄为平,第四字“鬼”救(当平改仄)。借用王力“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的“无”既救本句的“向”,又救上句的“万”之理论,这个“鬼”不仅救了本句的“为”,还救了上句的“做”,也是一个“一字救二拗”的例子。这样上句的“做”就有了“人”和“鬼”两救,成为“二字救一拗”。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此联通过本句的“自救”和出出对句的“互救”,彼此呼应,成了声律非常工整的句子,切合格律诗重“声律相对”的要求。 (三)“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苏轼《寿星院寒碧轩》):这首诗被方家称作“拗律体”,按正体格律,此联严重“失对”。但对句“窗前修竹一尺围”的声律效果为“平平平仄仄仄平”,无疑是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的拗句,第六字“尺”当平为仄,未救。我想苏老夫子大概想到反正是“拗体”,干脆就采取了“拗而不救”的放任态度。但也许有人说,句中第三字“修”可救“尺”,但个人认为不可。一是“修”按“一三五不论”本是可平可仄之属,二是“前三救后六”的本句相救现象,不要说“远水难救近火”,而且也无有发现先例(虽然对句相救横向看来似乎更远,但纵向却在咫尺),因此是个不折不扣的、“未得救”的拗句。 (四)“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毛泽东《七律·咏贾谊》):此诗与《七绝·贾谊》被认为是毛泽东“建国”后咏贾谊的姊妹篇。我用引联的出句“少年倜傥廊庙才”来作个近现代人有将A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拗救为“平平仄仄平仄平”的例子。此句的实际声律效果与笔者“我襄夫子兴汉风”完全一样,同为“仄平仄仄平仄平”。句子第一字“少”可平可仄,不论。第五字“廊”当仄为平,第六字“庙”属“二四六分明”,本应为平,但为救第五字改仄,因为不这样改,就应了观宋兄所说,成了“三平尾”(毛泽东此诗的第二句“堪”也拗,特别是后三联的声律很乱,因不是本文评析的范围,从略)。 (五)我的观点不乏知音。最近在《中华诗词网》上看到一位网名叫“散发弄扁舟”的诗家一篇“该为‘平平仄仄平仄平’出律平反”的文章,其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更增加了我用该句式的底气和勇气。该作者的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既然“平平平仄仄”可以拗为“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拗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为什么它的对句“仄仄仄平平”就不可以拗为“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不可以拗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他认为这种“出对句的互拗互救”恰好构成了一种“重量平衡美”;其二,无论出句对句,既然前人可以将“仄仄仄平平”拗为“仄仄平仄平”,将“平平仄仄仄平平”拗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为什么今人就不能?所以他认为视这种“拗句拗救”的句式为“出律”的观点早该“平反”,不但不能算出律,还得提倡。他把这种句式戏称为“第五种拗救法”,并在写作中一贯实行之。 三、最后说说我写“我襄夫子兴汉风”的主观理由(动机) 上节重点讲了我写“我襄夫子兴汉风”的客观理由,但这并非我写这个拗句的决定因素。实际上,我在做格律诗时还是很讲规矩的,尽量避免“拗句拗救”(哪怕是前人已有定论可以“拗句拗救”的),只是在不得已即为了不“以文害意”时,才不愿为格律“绑架”,偶尔拗之。而且这种“偶尔拗之”,还得尽量考虑去“救”,实在不可救时才作罢(这一点,我在稍前的《就格律诗词的两个问题复原上草先生帖》中已有详细叙述)。比如“我襄夫子兴汉风”,“汉”字拗,就安排相邻的“兴”去救。当然我也完全可以让这个句子不拗的,比如将“汉风”改为“唐风”,而且“唐风汉韵”的用法也是说得通的。但恰恰汉诗总会的网站就叫“汉风”,这一改,就会严重损害内容的表达。另外“唐”为阳平,读音比较柔软缠绵(且“唐”在前文已出现过,再用即为“低级重复”),而“汉”为去声,读来有种峻峭、激越的力量感,个人感觉更好一些。 有了上面的主观理由和动机,加上上节所列的五大客观理由和证据,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遂决定用“汉”弃“唐”去“潇洒拗一回”。至于笔者主张的“平平仄仄平仄平”句式应和“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一样,也将它视为非“拗救”的“特殊律句”,咱人微言轻,比不得王力式的大家,能否得到诗坛认可,那就不是鄙人所能强求的事了。但我觉得作为个人观点,也应勇于“亮剑”。再说格律这东西,也不应让“大人物”主宰一切。何况前人能用,我就不能用?和尚动得,我就动不得! 不过话说回来,在“平平仄仄平仄平”句式得到普遍认可、得到正式“平反”、特别是得到“大家鼎定”之前,我还是把它作为一个“拗句拗救”的句子看待。所以我在回帖时,首先肯定了谢公的治学态度值得钦佩,并表明“我襄夫子兴汉风”中的“汉”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拗汉”,答应稍后向他说明我为什么明知其拗又坚持要用的理由,所以今天就写了这篇文章。个人认为,对这种句子的定性,眼下只能说是一个经拗救后合律的句子。至于诗界用与不用,全凭各人的认识理解,不可强求。我只能表明个人观点,今后仍不排除使用这种句式,而且希望这种句式早日得到诗坛的普遍认可,与“仄仄平平仄平仄”一样,并列列入“特殊律句”的范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7

主题

657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30

社区居民社区劳模忠实会员原创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9-3 19: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冬子 的帖子

冬子: (1)我不止一次说过: 我怀疑仁兄分不清绝句的种类.他引用李白的诗声律是(仄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李白的这首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不是律句, 未联合律,因此李白这首诗应属拗绝.拗绝者是律古间用,不讲粘对的."古"的联当然不忌孤平了. 仁兄在<<玩玩五绝>>中对律句有过很精准的描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 诗句是否入律了似又分不清. (2) 仁兄说" 仄仄平仄平是本句自救,唐诗早己有了先例,无需争议 " .同时也举例" 遣" 不是入声字.关于要用入声字一说,是我在一本比較"权威"的本本上 读到的, 诗词有入声字可代平声字的传统.因为古时诗词是用来吟颂的,也许是入声字代平声字比较顺口吧.不管怎样这也是一家之言,提出来作为参考. 关于"仄仄平仄平" 是不是" 本句自救",我关注了好久了, 至今尚末看到肯定的答案, 下面我转载一篇有关文章,让对律诗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
我引用李白的两首诗是: (1)《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四首:两鬓入秋浦,仄仄仄平仄,朝飒已衰;平仄仄平猿声催白发,平平平仄仄,长短尽成丝。仄仄平平 其正格是: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中的就是拗救。 (2)《劳劳亭》:天下伤心处,仄平平仄 劳劳送客亭;平平仄仄平 春风知别苦,平平平仄仄,不遣杨柳青。仄仄平仄平。 其正格是:仄仄平平仄,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四句中的是拗救。 不明白冬子为什么说它是不讲平仄的拗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5-5-4 12:06 , Processed in 0.4690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