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502|回复: 12

摄影大师黄宗霑:首位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8-3-28 10: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12/21/55576.shtml



黄宗霑的故里白沙镇西村村委会永安村。

■人物简介:
黄宗霑



黄宗霑专注地工作。(资料图片)

  黄宗霑(James Wong Howe,1899年—1976年),美籍华人,出生于广东台山市白沙镇西村永安村。1904年随父移民美国华盛顿州。黄宗霑毕生拍摄了135部电影,导演过3部电影,总共获得过11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53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63年,黄宗霑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他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其事迹载入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之一。曾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International Cinematographers Guild)会员投票评选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


  中国电影界的“奥斯卡情节”挥之难去,著名导演张艺谋又准备携《满城尽带黄金甲》向奥斯卡金像奖发起新的攻势。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有华人获得过奥斯卡奖项,他就是两夺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黄宗霑。

  今年是黄宗霑逝世30周年,又恰逢第九届台山市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记者为此专程走访了有关部门单位,并到黄宗霑故居探访。

对家乡充满感情

  近日,在白沙镇侨务办公室主任马仰新的陪同下,记者来到黄宗霑故里白沙镇西村村委会永安村,并联系到黄宗霑的侄子、已迁居广州的黄福来,黄福来已年近60岁,他88岁的母亲仍居住在永安村。永安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出过一些知名的人士,黄宗霑的出生地西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进入永安村,村庄整齐有序,村前池塘清澈。村里有着几幢洋楼,颇为壮观,“伦轩家塾”立在村头,以前承担村中黄氏子弟的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文娱室。黄宗霑故居是一套普通的房子,室内的构造再平凡不过,一厅两房,中间大厅前侧是天井,采光充足,上方供奉祖先的神台,厅内还挂有黄宗霑生母的画像;大厅两旁是两间侧房,构造一致,每间侧房配有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通往永安里的路正在修建,这是村中海内乡亲外出资30万元筹建的,黄福来是此项工程的召集人。

  据黄福来介绍,他的祖父共娶有两个太太,生有5子1女,伯父黄宗霑排行第二,其父黄宗锦排行第四,排行最末的一子一女出生在美国。黄宗霑的生母一直住在永安里,直到去世。除了黄福来的父亲留在家中种田外,黄福来的两个伯父及其家人解放后陆续迁往美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

  黄福来的母亲关美婵谈起黄宗霑仍有些激动,眼中还闪着泪花,她说:“(黄宗霑的摄影技术)在美国是第一,在中国也是第一。”她说,黄宗霑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对家中的母亲也非常孝顺。黄宗霑去世前,经常写信回家,询问母亲的健康,但都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每次来信都会找人翻译,黄宗霑还时常给家里寄钱,对家中兄弟的生活也十分关心。黄福来说,伯父黄宗霑曾给父亲寄钱,让他买头耕牛,以减轻劳作之苦,还告诉父亲好好培养下一代,有机会就带子女去美国。

  黄福来回忆说,1948年,黄宗霑第二次回国抵达广州,当时国民党政要宋子文亲自设宴款待,场面隆重,并陪伴黄宗霑在广州祭祖。永安村的立村先祖曾在清朝时在广州任职,死后葬在广州,因而当时黄宗霑在广州拜祭了祖先。有资料说是黄宗霑生于广州,但黄福来分析说,这是不实的,可能是这次祭祖使人误认为广州是黄宗霑的出生地。

自学成才的摄影大师

  据黄福来和其母关美婵回忆,黄福来的祖父黄奏章很早就去了美国,初到美国当苦力,后来有了间杂货店。黄宗霑7岁随父移民美国华盛顿州,生母则留在老家台山。据说,到美国后,幼年的他曾饱受后母的虐待。黄宗霑曾做过拳击手、飞行师、酒店跑堂等,尤其对照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积攒下来的钱买回了一台盒式照相机,自己反复琢磨,逐步掌握了照相机的性能,学会了摄影。

  据介绍,黄宗霑先在一家照相馆里做摄影师的助手,但他不满足于人像的摄影工作,渴望当一名电影摄影师,拍摄活动的景物。经过朋友介绍,黄宗霑加入美国“明星电影公司”。身材不高且瘦弱的他,扛不动笨重的摄影器材,于是被安排在剪辑室内当清洁工。黄宗霑借着接触各类摄影器材的机会,了解了各种机器的结构功能,一有空就不断练习手摇摄影机的拍摄技巧。有时候,他向老技师们请教讨论电影底片的化学特性,以及冲洗底片时如何控制色度的技术。在几年默默无闻的岁月里,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摄影技术,终于脱颖而出,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有一次,在拍摄一部战争片时,有个表现德国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沉了美国商船的镜头,导演要求拍出鱼雷发射、击中的全过程。按当时的技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冒险性很大,摄影师干脆拒绝拍摄,黄宗霑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一重任。他把自己和摄影机同时绑在鱼雷艇的发射筒上,然后让鱼雷艇缓慢下沉,只留下人和摄影机在海平面上。黄宗霑勇敢而顺利地完成了拍摄,当人们看到洗出的样片时,无不大加赞赏。随后,黄宗霑被升任为第二助理摄影师,获得操纵摄影机的资格,深受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关注。1922年,他担任了主摄影师。

两夺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

  黄宗霑成为正式摄影师后,展现在他面前的仍然是一条崎岖的道路。在好莱坞,搞摄影这行的人很多,而且每个人都身怀绝技,但在大影棚制度与导演挂帅的行规下,摄影师往往沦为“技师”,而忽略了“创意”。技师的责任只要把片中男女主角拍得英俊美丽便算大功告成,黄宗霑在求好求全的驱使下,一向采取较强势的作风,他会坚拒导演在片场干预他分内的职责,为争取专业尊严不惜争吵甚至翻脸,面对那些口出秽言污辱他为“支那人”的种族主义者,还会饱以老拳以示惩戒,因此,在片厂中常被戏称为“小老虎”。

  其实,黄宗霑一贯热情、认真执著与追求完美的个性,在影城是众所皆知的。他常说:“每部影片的成就乃是‘心思’加上‘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技术性效果之目的,仅在加强剧力或高潮,而不是表明自己是技术的创造者,勿为技术而掩盖了想象力。”黄宗霑能顺应时代潮流,配合科技发展,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而且经常走在同行前头。除了写实主义是黄氏的基调外,评论者往往将人性、人情与娱乐三者并列为“黄氏风格”。1933年起,他已是好莱坞身价最高、众相争取的大师级摄影师人物。1953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63年,黄宗霑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74年,《滑稽姑娘》的续集《滑稽女郎》在拍摄过程中,70多岁的黄宗霑虽然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但为了艺术事业,还是挣扎着上阵,几次昏倒在拍摄现场。待到完成此片时,他已人形枯槁、憔悴不堪。这次的奋斗,使他赢得了最后一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荣誉。1976年盛夏,这位76岁的艺术大师走完了艰辛而光辉的一生。黄宗霑在异国影坛奋战了57个春秋,共拍摄了135部影片。由于他的卓越成就,他生前就被列入“全世界十大电影摄影师”的行列。

未拍成《骆驼祥子》成憾事

  记者在采访江门市华侨史专家、五邑大学副教授梅伟强时获悉,黄宗霑曾两次先后来到中国,对当时处于起步中的中国电影来说,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对中国电影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据梅伟强介绍,1929年春,黄宗霑受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的邀请首次返回祖国。这次中国之行时间长达半年之久。黄宗霑到达上海时,受到电影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他还参观了明星电影公司的摄影棚,和同行交换摄影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意见,介绍了许多美国新出品的摄影机械,促成中国的电影公司后来向美国订购了一批新式机械,补充片场设备。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不太重视化装师的作用,许多演员都是自己化装,效果自然不理想。黄宗霑针对这些现象,多次与胡蝶等影星座谈,讨论演员化装及表演艺术,帮助他们分析了化装与摄影的关系,终于引起了电影界对化装师的重视。黄宗霑还介绍了美国电影的成就与不足,这些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都起过积极的影响。这次回国,黄宗霑还回老家台山探望老母,拿起摄影机,想用镜头留住一些风土民情、文化片段,并筹拍一部关于中国农民的纪录片,因种种原因,这部他原本打算亲自执导的电影未能开拍。

  梅伟强说,1941年,时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罗静予到美国参加美国电影工程技术协会年会,重庆文艺界为他饯行时,郭沫若提了一幅“为国争光”的绢竹,让罗静予转赠黄宗霑,当时重庆文艺界的人士都在上面签名,表达了中国文艺界对这位华人摄影大师的赞许和敬仰之情。

  1948年,黄宗霑第二次回到故土,渴望实现自己多年的宿愿——亲自导演和拍摄《骆驼祥子》,将老舍的这部闻名中外的名著推上银幕,还亲自物色演员。他请人编写了电影剧本,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甚至邀请当时著名女影星黎莉莉(罗静予的妻子)饰演虎妞的角色,并在他的私人摄影室里试拍照片。黄宗霑到达北平后,还拍摄过一些黄包车夫的素材。到北京的胡同里,专门实地观察洋车夫的动作,注意北京当时古城风情,无奈当时中国大地战云密布,电影大师的拍片愿望最终无法实现。回到美国后,他还采取了一些补救办法,试图完成这部影片。一年后,他细致分析了分镜头,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这位严谨的艺术家认为,在异国土地上,再高明的摄影师也难以拍出京味十足的影片。他无法为自己的故国献上一份厚礼,这成了他终生最大的一件憾事。当时黄宗霑准备选择西游记的神话故事,拍摄电影,也没有完成。

  梅伟强介绍说,40年后,林子峰把老舍的《骆驼祥子》搬上了银幕,据说,黄宗霑在拍摄过程中留下的一些记录,使林子峰受到了不少启发。
本专栏撰文/图 赵可义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08:38 编辑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AE%97%E9%9C%91

黃宗霑James Wong Howe1899年8月28日-1976年7月12日),美籍華人, 生於中國廣東台山永安村,1976年因癌症逝於美國加州好萊塢。曾獲得10次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電影<玫瑰夢>(1956)和<赫德>(1964年)兩次獲得奧斯卡攝影金像獎。。他畢生拍攝了130多部電影,被國際 電影攝影師協會(International Cinematographers Guild)會員投票評選為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十大電影 攝影師之一。

  他於1917年起擔任C.B. 德米爾的攝影助理,1922年後是「名演員影片公司的主要攝影師。是第一個使用手提攝影機的

攝影師之一。在1947年的《靈與肉》和1951年的《他堅持到底》中,分別使用旱冰鞋和輪椅來輔助拍攝。至於經他研 究發明的電影變焦距鏡頭、多功能的特技攝影機和燈具更是數不勝數。 黃宗霑1929年第一次回國探親,在上海時他把一 套手提攝影機送給了<明星>電影公司。1948年他第二次回國在北平參加電影<駱駝祥子>的拍攝,因戰亂而半途而廢,沒能完成他想在祖國拍一部華語影片的願望,這成了黃宗霑的終身遺憾。

  1982年,為紀念他逝世六周年,以電影<玫瑰夢>的導演丹尼爾.曼夫婦和黃的學生、製片人、演員郭鄧如鴦女士為成員

的美國電影代表團,專程到北京和上海參加<黃宗霑電影作品展>和<黃宗霑生平圖片展>。在上海其間,著名導演桑弧、謝晉 魯韌、強明、宋崇,演員秦怡、向梅、趙靜,攝影馬林發、邱以仁、張元民以及黃宗霑生前好友顏鶴嗚、萬超塵都參加了這系列紀念活動,盛況空前。(有照片)

  這位被譽為「帶攝影機的詩人」的富有傳奇色彩的藝術生涯,吸引兒不少中外電影劇作的濃厚興趣,丹尼爾.曼導演和

郭女士曾建儀中美電影藝術家共同努力,合作拍一部以黃宗霑的傳奇經歷為題材的影片,並以影片的收益創建一個基金,用 於促進中美兩國電影藝術家的交往。中圍著名導演謝晉也表示有執導這部電影的激情與願望。著名電影劇作家沈寂先生在1986年搜集了大量資料寫成了電影小說<黃宗霑先生的前半生>。美方的劇作家也在郭鄧如鴦女士的組識下寫出了劇本提綱。但遺憾的是至今仍不見影片開拍的動靜。 2006年,華裔導演鄺江源將拍攝一部名為《黃宗霑的故事》(The James Wong Howe's Story)的紀錄片,以敘述的形式來紀念這位一代電影攝影大師的貢獻。

黃宗霑的堂妹黃柳霜,是最早揚名好萊塢的華裔演員、也是最早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華人。

[編輯] 獲獎記錄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09:5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黃柳霜1905年1月3日1961年2月2日),第一位美籍華人好萊塢影星。曾在彼得潘等多部電影裡出演。由於她對電影的貢獻。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中被給予一顆星。

黃柳霜的堂兄黃宗霑,是電影攝影師。他是第一位得到奧斯卡金像獎、並且兩次得獎的華人。

Anna May Wong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1:4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0: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laojiahuo.com/wordpress1/?p=5570

早年好莱坞的华人传奇:

黄柳霜、黄宗霑、陈查理


摄影大师两获奥斯卡

  当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于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章子怡等中国影星走进好莱坞时,殊不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一些华人在好莱坞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摄影师黄宗霑

  当年,好莱坞为了能让嘉宝重新出山,决定派出一位能让嘉宝折服的摄影师,此人便是黄宗霑。黄宗霑1899年出生于广州台山,他5岁去美国,17岁入好莱坞当摄影棚清洁工,一年后开始自学电影摄影。初到好莱坞的他,非常珍惜每一次机会。有一次,在拍摄一部战争片时,需要有个表现德国鱼雷艇发射鱼雷击沉美国商船的镜头。导演要求拍出鱼雷发射、击中的全过程。按当时的技术,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而且危险性很大,摄影师拒绝拍摄。黄宗霑却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一重任,他把自己和摄影机同时绑在鱼雷艇的发射筒上,然后让鱼雷艇缓慢下沉,只留下人和摄影机在海平面上。黄宗霑勇敢而顺利地完成了拍摄,当人们看到洗出的样片时,无不大加赞赏。这件事过后,黄宗霑被提升为第二助理摄影师,获得操纵摄影机的资格。1922年,23岁的黄宗霑成为主摄影师,并摄制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黄宗霑认真执著与追求完美的个性,是他在好莱坞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善于布置光影,运镜流畅,敢于创新。他常说:“每部影片的成就乃是‘心思’加上‘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地。”在拍摄影片《灵与肉》时,他穿着溜冰鞋,手扛摄影机,拍摄拳击赛,以制造身临其境的效果。除了写实主义是黄宗霑的基调外,评论者往往将人性、人情与娱乐三者并列为“黄氏风格”。到1933年,黄宗霑已是好莱坞身价最高的摄影大师。

  1948年,黄宗霑第二次回到故土,渴望实现自己多年的宿愿――亲自导演和拍摄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为此,他请人编写剧本,邀请著名女影星黎莉莉饰演虎妞的角色。到达北平后,黄宗霑还拍摄过一些黄包车夫的素材,并专门到胡同里,实地观察黄包车夫的动作。无奈当时中国大地战云密布,黄宗霑的拍片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回到美国后,他还采取了一些补救办法,试图完成这部影片。但经过反复考虑,他还是放弃了这一计划。这位严谨的艺术家认为,在异国土地上,再高明的摄影师也难以拍出京味十足的影片。他无法为自己的故国献上一份厚礼,这成了他终生最大的一件憾事。

  不过,这个遗憾很快就被他在美国的成就所弥补了。1955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1963年,黄宗霑再创事业的高峰,他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1974年,在影片《滑稽女郎》的拍摄过程中,70多岁的黄宗霑虽然重病缠身,但为了艺术事业,还是挣扎着上阵,几次昏倒在拍摄现场。完成此片时,他已人形枯槁、憔悴不堪。这次奋斗为他赢得了最后一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荣誉。1976年,这位77岁的艺术大师走完了艰辛而光辉的一生。黄宗霑在异国影坛奋战了半个世纪,共拍摄了135部影片,其中经典影片不在少数,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更是多达10次。由于他的卓越成就,黄宗霑被国际电影摄影师协会会员投票评选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电影摄影师之一。

  最早在好莱坞走红的华裔女影星

  200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位华人女影星的回顾影展。同年,关于她的传记《黄柳霜:从洗衣工的女儿到好莱坞的传奇人物》出版上市。黄柳霜何许人也?今天的中国影迷对这一名字肯定会感到陌生。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黄柳霜是红极一时的华裔女影星。

  黄柳霜原籍广东台山,1905年生于洛杉矶,家中靠经营洗衣店为生。1919年,黄柳霜毛遂自荐出演了影片《红灯笼》中的临时演员,从此踏上从影之路。1924年,黄柳霜被默片时期的大导演道格拉斯·范朋克挑中,在影片《巴格达窃贼》中扮演一个漂亮的蒙古女奴。该片成为当年好莱坞最卖座的片子,黄柳霜也随之名声大噪,迅速在好莱坞走红。尽管在好莱坞演了多年配角,但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黄柳霜成为首位在好莱坞担任主角的华人,打破了好莱坞当时由白人一统天下的局面。黄柳霜征服好莱坞的原因不仅在于她扮相性感且惹人怜爱,更重要的是她的表演极具天赋,她的银幕形象曾被誉为“古老象牙塔中绽放出的红玫瑰”。

  黄柳霜的美丽和神秘气质符合西方人长久以来对东方美女的想象,但在好莱坞,她的大多数角色却仍是蛇蝎心肠的反面人物。1928年,黄柳霜解释她暂时离开好莱坞的原因时说:“我已经对我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感到累了,为什么在银幕上中国人总是一些坏人、恶棍?我们中国人并不是那样的。我们的文明比西方历史悠久,我们怎么能是那样呢?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一套严谨的行为方式和属于我们的荣誉。为什么他们从不在电影中展示这些呢?”

  1936年,黄柳霜来到上海。面对欢迎她的人群,黄柳霜感动万分。她动情地说:“当我在德国受到影迷欢迎时,作为在场唯一一名中国人,我被一股强烈的孤独感所淹没!能与广大上海同胞在一起,是我盼望已久的一天!”这次寻根之旅对黄柳霜意义非凡,增强了她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就在黄柳霜回美国后不久,抗战爆发。她心忧如焚。在电影界的宴会上,在慈善机构的集会上,她多次发表演说,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战,她将自己的珠宝首饰拿出来义卖,并将义卖的款项寄回中国支持抗战。黄柳霜为此在国内获得了“爱国女儿”的称号。

  不久,好莱坞准备将赛珍珠的《大地》改编成电影。由于原著公正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善良与纯朴,黄柳霜十分希望出演女主角,借以提升美国影片中的中国人形象。但好莱坞最终决定让白人演员去扮演片中两个中国女性的角色。而黄柳霜落选的原因则是“她太东方”了!1937年,出演《大地》女主角的瑞娜凭此片获奥斯卡奖。如果黄柳霜当年争得这个机会,以中国女人之身演中国女人,或许也会给奥斯卡奖创造一个传奇!1961年,这位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终身未嫁的好莱坞第一华人女演员在洛杉矶病故,终年56岁。

  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大侦探 陈查理

  从1926年到1949年,美国有4家电影公司拍摄了49部以中国侦探陈查理为主角的系列影片,其时间跨度之长,规模之大,大概只有日后的《007》系列可与之媲美。陈查理是夏威夷警署内的一名华人探长,他头脑聪明,屡破奇案,不断挫败各种犯罪团伙和黑色势力,成为银幕上正义的化身。与那些孔武有力、说着粗口,依靠拳头加手枪的美国侦探不同,陈查理穿着讲究、彬彬有礼。他破案时从来不带武器,完全是凭借过人的机智化险为夷。不仅如此,陈查理在剖析案件时语言幽默,还常常引用孔子等中国古人的名言。当时,陈查理式的英语在美国广为流传,类似“孔子曰”这样的说法成为美国人争相使用的流行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陈查理这一角色从未让华人担纲,而是起用从容貌到举止都酷似中国人的瑞典人华纳·夏能。

  陈查理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最家喻户晓的华人侦探。考虑到当时充斥在美国影片中的各种华人负面形象,陈查理可以说是好莱坞银幕上为数不多的正派的中国人形象。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3:30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0: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宗沾:匠心流转初谙梦



黄宗沾晚年留影  (资料图片)



黄宗沾在拍摄时是多么专注 (资料图片)

  黄宗沾(1899年-1976年),祖籍台山市白沙西村永安村。1904年,5岁的他即随父亲移民美国华盛顿州。黄父是铁路工人,黄宗沾的生母始终留在台山乡下,黄父则另娶“二奶”并带到美国。此妇人对黄宗沾较为刻薄。黄宗沾连高中也未读完,15岁时便离家闯荡,在洛杉矶落脚谋生。后来,他爱上了摄影,靠给人砸碎石子挣了些工钱,买了一堆废旧零件,自制了一台照相机。他第一次使用这台照相机,就被父亲禁止了,因为它没有取景框,给家人拍合影时,连人头都没能拍下来。黄父迷信,认为此物不祥,禁止黄宗沾使用。

  1912年3月,17岁的黄宗沾到拉斯基影片公司当清洁工人。他看到公司的影照非常吸引人,便节吃省用凑下钱,买了台照相机,钻研摄影技术。不久,他被推荐当上了摄影师助理。1917年,他进入好莱坞,从杂工做起,接着是做场记、助理摄影师。1919年,黄宗沾开始涉足电影艺术,参与影片《男人和女人》的拍摄工作。此后,他先后参与拍摄《初恋》、《小山岗上说过》、《退潮》等影片,开始显露出摄影才华。1922年是黄宗沾艺术生涯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成为主摄影师,为美国著名女影星玛丽·明特拍了一张造型照,使她那双淡蓝色的眼睛变成了黑眼睛,且炯炯有神。这张照片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黄宗沾这个富有创意的举动,使他踏上了问鼎奥斯卡金像奖的道路。玛丽·明特此后邀请黄宗沾到名演员影片公司,主持拍摄她主演的《命运之鼓》。随后,很多蓝眼睛的演员都争着请黄宗沾当自己的首席摄影师。《松岭恩仇记》、《在底层》等影片使黄宗沾名声鹊起。

  20世纪之初,好莱坞的电影业才刚刚起步,可以说,黄宗沾是与好莱坞同步成长的。他从默片时代(无声电影)开始,即晋身为摄影界的权威。他擅长低调摄影,在好莱坞有“低调豪”之称(他的英文名字为James.Wong.Hou,译音为詹斯·黄·豪)。他更是世界电影史上使用长焦摄影和手提电影机动态摄影的先驱。上世纪20年代,他主导拍摄的一部无声电影里面有追逐打斗的场景,他穿上滑轮鞋,抱著手提摄影机,追着演员拍摄,从此首创了动态摄影的技法,这在电影发展历程上是革命性的。到今日,任何一部电影都已离不开动态摄影和长焦摄影,这均拜黄宗沾的创意所赐。

  1929年,黄宗沾掌握了拍摄有声影片的技术。他与福斯公司的导演霍华德合作,拍出了一部较有水平的影片《横渡大西洋》,大胆采用当时鲜为人知的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采用新的白炽灯特别配光,大获成功。这部影片确立了黄宗沾在好莱坞的地位,让他成为年薪最高的摄影师之一。此后,黄宗沾拍摄了首部彩色影片《汤姆历险记》。1938年,他拍摄的《海角游魂》,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黄宗沾一生的传奇故事颇多,他和爱妻仙萝拉的奇情篇就感人至深。白人女子仙萝拉与他相恋多年,但当时美国尚存一部充满种族歧视的婚姻法,即白人不能和有色人种结合。上世纪30年代,两人不得不到法国巴黎注册登记结婚。1946年,美国废除了这部婚姻法,但社会传统压力仍未消退,他俩欲在美国重新登记,一连找了4个教堂均遭到牧师的婉拒。最后,他们在一个偏僻的小教堂完成了婚礼。仙萝拉现仍健在,居住在洛杉矶,已90岁高龄。回首往事,这位白头老妇不胜唏嘘。

  黄宗沾有一个终身遗憾。1948年,他回到祖国,在北平拍摄国产电影《骆驼祥子》,这是他的艺术生涯中唯一参与拍摄的华语影片。当时内战方酣,共产党军队已逼近北京城,黄宗沾无心政治,更憎厌中国的内战,于是在隐约可闻的炮声中匆匆离去……自此,他再也没有重履故地。1967年,黄宗沾在临终弥留之际,吐露出最后的心事,就是念念不忘这部未能完成的《骆驼祥子》。

  黄宗沾在国际影坛上一展华人的摄影技术。他毕生拍摄了135部电影,导演过3部电影,总共获得过11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53年,黄宗沾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63年,黄宗沾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他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点燃了中国人在奥斯卡奖征程上的希望之火。

  1976年7月12日,黄宗沾在自家的花园里倒下,与世长辞,终年77岁。他的成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他的事迹载入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之一。

  2001年5月,美国华盛顿国家历史博物馆连续举办3天的“黄宗沾纪念专场”,回顾黄宗沾拍摄的经典电影片段,播放了好莱坞第一代华裔女影星邓如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制作的纪录片《黄宗沾》,还有多位老牌明星、导演、制片人莅临现身说法,纪念黄宗沾对美国电影发展的贡献。(郑邻宇)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4:4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斯卡

人物篇

  

黄宗霑的摄影技术一共获得奥斯卡10次提名。

黄宗霑(1899-1976),出生于中国广东省。他5岁时,全家便移民到美国加州巴思可市定居,其父Wong How在加州拥有一个大店铺。后来他的小学老师给他起名为黄宗霑。16岁时,曾短暂的做过一段时间职业拳击运动员,不久就离开了拳击场,并于1917年迁到洛杉矶。在那里,他从一个摄影棚里的零工一直干到助理摄影师,拍摄了电影“Puppy Love”(1920年由派拉蒙电影公司推出)以及《退潮》(Ebb Tide,1922年年由派拉蒙电影公司推出)。1922年,他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始为Mary Miles Minter拍摄静态图片,他通过让Mary Miles Minter注视一个黑色的表面,使得她苍白的蓝眼神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之后不久,黄宗霑被任命为主摄影师,他原创的舞台灯光方法和摄影技术很快就因电影《寂寞松林山道》(The Trail of the Lonesome Pine,1923年由派拉蒙电影公司推出)、《阿拉斯加人》(The Alaskan,1924年由派拉蒙电影公司推出)而名声大噪。1928年,音响效果在电影行业占主导地位时,他正在中国访问,他的离开导致了职业的挫折。直到1931年福克斯公司推出《大西洋彼岸》(Transatlantic),他再度提出在声音舞台的电影拍摄上采用深度聚焦的方法,才重新在好莱坞树立起首席摄影师的地位。

  在他从事电影行业初期,在20世纪30年代初,麦杰斯迪克图片公司和福克斯公司将黄宗霑纳入旗下,以图制造一种新颖感。1937年,黄宗霑与小说家Sanora Babb在巴黎结婚。但是因为加利福尼亚州种族通婚法禁止不同种族之间的通婚,他们的婚姻直到1957年才被认为是合法的。因为同样的原因,加州限制性的移民法案也使得黄宗霑直到1958年才成为一名合法的加州公民。在1922年到1975年期间,他担任了120多部特写镜头的电影摄影技师,他还单独并与人合作导演了两部电影,其中第一部为“Go, Man, Go!”(1954年联合艺术家出品)。从他拍摄的电影《阿尔及尔》(1938,1955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和《赫德》(Hud,1963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出品)两次获得奥斯卡摄影奖。他的封笔之作为1975年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俏佳人Funny Lady》。(夏朔)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7:0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宗沾,何许人也

黄宗沾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摄影界的朋友来说,是陌步的。根在电影界中,尤其是在美国的电影界中,却很有名。他在美国影坛上驰骋了57个年头。共拍摄120多部影片。在美国最高级的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他曾两次夺魁,10欢被提名,团此被公认为好莱坞城中最杰出的摄影大师。

黄宗沾是美籍华人,1899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904年,五岁的黄宗沾跟着父亲黄浩到美国西海岸去淘金。黄金没有淘到,只好当一名卖苦力的华工。黄宗沾从小就生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在种族歧视的社会里受欺凌。为了对付白人的欺侮和挑衅,他练出了一身强壮的体魄和英勇顽强、坚毅不屈的性格。他个头不高(才1米57),却当过拳击手。他喜欢摄影,为了弄到一台相机,他一有空就去搜罗空瓶,用实废品的钱换回一台最简单的方盒镜箱。第一次冲胶卷的时候,所冲的是胶卷外面的那层纸皮。第二次虽然冲出了影纹,但是所拍的人像竟没有脑袋!但他并不气馁,以“吃一堑、长一智”的顽强精神,在刻苦自学中成长起来。

蓝眼珠变成了黑眼珠

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黄宗沾终于迈进了一家电影公司的摄影棚,当了一名搬运机器,清扫地面的勤杂工。利用这个机会,他注意着摄影师的一举一动,默默地钻研着摄影里面的学问。他用咖啡豆研磨机来练习手摇摄影机的速度。为了研究黑白影片的光影效果,他在演员们休息时,为她们拍摄肖像。有一次,他为当时红得发紫的女明星M·M·敏黛尔拍了几张照片。敏黛尔小姐的脸蛋长得极美,可借的是,那双淡蓝色的眼睛,用当时只感蓝光的色盲片拍出来,总是黯然失色,给人以“有限无珠”之感。使她惊讶的是,在黄宗沾为她拍摄的几张照片里,她的眼珠却是乌黑乌黑的,炯炯有神,光彩照人。敏黛尔问黄宗沾,能不能在电影镜头里也把她的眼珠子拍成黑色。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她就要聘请黄宗沾来拍摄她所主演的影片。

这可是一个天赐良机!黄宗沾立刻答应下来,尽管他在当时自己也弄不清蓝眼珠怎么会变成了黑眼珠。他回到那天为敏黛尔拍照的现场,东张西望,仔细琢磨。哦,明白了。原来,那天拍照时,敏黛尔的对面碰巧挂着一块黑天鹅绒的帘幕!正是由于这块黑幕的映照,才使蓝眼珠变成了黑眼珠!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事情就好办了。他特制了一个黑天鹅绒的框架,在中间开了一个小洞。在为敏黛尔拍特写镜头时,只要把这个框架放在她的面前,摄影机的镜头透过那个小洞进行拍摄,一切问题,全都迎刃而解。黄宗沾终于尝到了多研究多思考的甜头,登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摄影师的宝座。

毕生研究全与影

黄宗沾是一位运用光影的大师。他所拍摄的影片,总是具有一种特别优美的,甚至是抒情的影调。当然这不是垂手可得的,它来自黄宗沾平日对光与影的迷恋和钻研。他曾说过,“在一切摄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线的运用。光线给画面带来质感,带来气氛,带来意境。与光线的运用相比,景物的安排反而居于次要的地位。画面人人会摆,用光却各有不同。好的光线运用能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因此,必须随时随地对各种不同的光线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晚上,在街上散步时,要注意各种灯光的变化。对清晨和黄昏的光线,尤其值得注意,因为这种时刻中的光线具有一种特别美妙的性质。”

黄宗沾在光线运用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细腻和深刻。在他担任摄影师的《汤姆历险记》,有一个汤姆拿着一支蜡烛在一个神秘的山洞里进行探索的镜头。为了显示出剧情需要的神秘的效果,又要有足够的曝光量,黄宗沾特制了一个支架,上面装一个小灯泡,安装在孩子的身前。这个灯泡的光线当然比烛光强,但是它的效果却与烛光一模一样,而且还能随着孩子一路向前移动!

黄宗沾对光影的迷恋,真是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为了捉摸他花园里一棵大橡树在不同光线中的不同造型,他在门廊下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1977年7月12日,77岁的黄宗沾坐在他花园中的椅子里,溘然长逝。似乎在临终前还在研究光与影的变化。

挖空心思搜寻新奇角度

除了光线之外,在摄影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角度。只有与众不同的角度才会带来超凡脱俗的构图。黄宗沾的一生,既是钻研光与影的一生,也是不断探索新角度的一生。

1947年,当黄宗沾担任影片《灵与肉》的摄影师时,为了突出表现拳击赛中紧张激烈的气氛,他打破了历来架起大机器进行拍摄的传统,脚蹬旱冰鞋,手提摄影机,在拳击场里面溜来溜去,进行抓拍,开创了在故事片中采用小型机器和在运动中进行摄影的先例。

1951年,在拍摄一个西班牙式的斗牛场面时,他又别出心裁,在野牛冲出来的道口上,挖了一个地洞,把摄影机安装在地洞里,拍摄四个牛蹄子朝着镜头冲撞过来的情景。在这部片子里拍摄人牛相斗的镜头时,为了制造特别惊险的气氛,他把一台16毫米的小型摄影机,装上广角镜头,绑在斗牛士的脑后进行拍摄。这样可以在前景中拍到斗牛士的帽尖,当斗牛恶狠狠地冲过来时,产生更加紧张的现场感。

在影片《残暴》的摄制过程中,黄宗沾更是刻意求新。他异想天开地把摄影机架在大树的树干上进行俯摄。

大家都知道:电影摄影与我们的摄影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它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摄影师的意图很难得到完全的贯彻。但是,黄宗沾却以他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出现在他面前的种种用难和阻挠,在所拍摄的每一部影片中都熔铸进他个人独特的风格。美国的一位评论家说黄宗沾“不但用他的头脑,也用他的心灵进行拍摄。他象小说家和作曲家那样,以高超的技巧来拨动观众的心弦。他象所有杰出的艺术家那样,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溶入了自己的性格。”

黄宗沾和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能达到的水平,我们也应该能够达到。我认为,在黄宗沾一生的摄按艺术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http://photo.deds.cn/team/Deds2338.html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8:22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mtime.com/my/694400/blog/687651/

黄宗霑

著名好莱坞华裔摄影师黄宗霑

黄宗霑,英文名James Wong Howe1899年8月28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父亲黄豪(Wong How音译)在华盛顿州的太平洋铁路建筑工事上服务,而后于当地开设了一间杂货店,在黄宗霑大约五岁时,黄氏一门举家迁至美国与父亲团圆,上小学的时候,黄宗霑的老师替他取了英文名字,以粤语音译“Wong Tung Jim”当中的“Jim”字样为本,起了英文学名为“詹姆斯”(James),又因为黄家爸爸的大名“Wong How”遭误解,所以老师选了“How”字当成他的姓,形转为“Howe”,于是“James Howe”便成为他在美国的正式姓名。

[编辑] 生平

黄宗霑在12岁时,购买了当时最新式的柯达“黑盒子”家用相机(Kodak Brownie Camera,因形状神似自家烘焙的巧克力方块蛋糕brownie因此得名),从此摄影就成为他一生的兴趣。不过,这个瘦小的中国男孩儿时的心愿,却是希望能成为为一名职业拳师。进入青春期的黄宗霑为追求拳击生涯而迁居至奥勒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先天体型上的、后天经济条件上的等等,他打消了拳击训练的念头,转赴洛衫矶讨生活。在阳光普照的南加州,16、17岁的他先从商业摄影师的助理干起,四处跑腿送货,却还是免不了被开除的命运,失意的他于是成天在洛城唐人街鬼混,正好遇到电影公司出外景,经友人介绍,便以周薪10美元的工资,投身电影圈,在剪接房和影片库担任打扫清洁工作。

当此同时,好莱坞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导演西席·B.地密尔筹拍史诗巨制,幕后人手不足,黄宗霑便以“第四摄影助理”(Fourth Cinematographer Assistant)的身份参加了他的团队,主要是负责在每个镜头开拍前,要拿着场记板到摄影机前面报幕打板;因为黄宗霑个子小,嘴里又总是爱叼根巨大的雪茄烟,西席·B.地密尔在繁重枯燥的剪辑工作进行时,每次看到他出现在镜头前,就忍不住捧腹大笑,于是一声令下,黄宗霑便正式成为他的固定班底。

某日,地密尔预备拍摄一个金丝雀在笼中轻啼的镜头,声音和乐曲在默片电影当道的年代,都是由电影院的专属乐队在影片放映时现场配奏,所以在片厂里,导演和剧组只要能拍到金丝雀张动鸟嘴的画面即可。然而在拍摄现场,大牌金丝雀左哄也不听,右哄也不听,急得地密尔直冒汗;黄宗霑灵机一动,拿来口香糖,塞进金丝雀的嘴里,金丝雀两喙被香口胶霑着,感觉很不舒服,便不断啄动咬嚼,希望能挣脱口香糖的束缚,就这样,地密尔拍到了他要的镜头,而“第四摄影助理”黄宗霑,也因此获得调薪百分之五十。

在那个黑白电影当道的年代,拥有蓝色眼珠的俊男美女恐怕是好莱坞最感忧郁的一群。他们晶盈剔透的灵魂之窗在黑白影片或照片上看起来,往往成为没有色彩的玻璃窗洞,煞是恐怖。所以,当年摄影师有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让他们的眼球在照片上看起来,颜色要比原本的深一些;黄宗霑当时因为自己对人像摄影有高度的兴趣,所以于好莱坞开了一家摄影社,偶尔替上门的大小明星拍拍人像照,赚点外快。有一次,一位蓝眼珠的美女明星发现“被吉米照出来的相片,眼珠颜色又深又美丽”,很快地把消息散播开来,不少蓝眼珠的男女明星便纷纷登门造访。黄宗霑发现,自己摄影工作室的一块深蓝色地毯,很可能在拍摄的过程中透过反射而造成这样的惊喜成果,经过几次实验,他便打出相关广告,果然大发利市。

尔后,蓝眼珠的男女明星们开始向电影公司“指名”一定要黄宗霑来担任他们新片的摄影师,这位神秘兮兮(对好莱坞来说,一切不是牛仔牛妹的事物都是神秘兮兮的)的中国年轻人就这样登堂入室,成为好莱坞的“lighting cinematographer”。

1926年,黄宗霑在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克拉拉·宝主演的《男人陷阱》(Mantrap),精致、瑰丽的影像风格,使得一代尤物在平面的大银幕上变成立体突出的性感女神,迷倒众生,效果奇佳。好莱坞其它各家片厂见状,便争相邀请黄宗霑担任新片摄影指导,1928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悲欢小丑》(Laugh, Clown, Laugh),更让黄宗霑登峰造极,继拍完好莱坞最美的几位性感女神之后,又有机会于片中捕捉默片时期第一小生约翰·吉尔伯特的巨星丰采。

在此同时,黄宗霑重回出生地—中国,拿起摄影机,想要用镜头留住一些风土民情、文化片段,这部他原本打算亲自执导的电影虽然未能开拍,旅途中所摄得的片段则在1932年被德裔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剪辑进他的电影《上海特快》(Shanghai Express)。

从中国返回定居多年的好莱坞,黄宗霑面对的是一个因为新兴录音技术、有声电影而陷入全面恐慌的电影工业;黄宗霑很快找到自己新的定位点,习惯了“声音”对摄影带来的改变,然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新的影片。

1930年代是黄宗霑的全盛时期,在业界,他为自己赢得了“Low Key Howe”的绰号;“low key”指的是一种特别的摄影风格,在黑白电影的全盛时期,黑色与白色的光线反差,是决定整个画面戏剧张力与重心的最重要关键,高反差曰为“low key”,低反差曰为“high key”;黄宗霑的影棚内景摄影风格,是以高反差的明暗对比为主,巧妙地将戏剧重心烘托出来。1934年,他以18个工作天完成经典喜剧名片《瘦人奇案》(The Thin Man),又以28个工作天完成另外一部经典言情片《曼哈顿通俗剧》(Manhattan Melodrama),超高的工作效率,让他被视为最理想的片厂工作者之一,原本忙碌的他,片约更如雪片般纷飞而来,大约在此同时,电影公司又决定将他的本姓“黄”(粤语译音为Wong)加入原本的“James Howe”当中,以增添黄宗霑的异国风情吸引力,从此,“James Wong Howe”就成为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一个名字。

[编辑] 成就

比起其它以稳重见长的摄影大师,黄宗霑的摄影手法始终保持着它应有的高度弹性,以服膺不同导演的不同手法,以及不同剧本、不同角色的不同心理状态,1938年,他在性感女星海蒂·拉玛主演的《阿尔及尔》(Algiers)片中掌镜,获得他毕生第一座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1947年,他在《灵与肉》(Body and Soul)影片里拍摄拳击场面时,破天荒让持着手提摄影机的摄影师套上滑轮鞋,在拳击场上溜转,直接把观众带进激烈的动作场面核心,1951年,另外一部电影The Brave Bull里有场斗牛戏,黄宗霑则又将摄影机绑上斗牛士的腰际,正面拍摄蛮牛发狠冲撞的画面,那分劲道和气魄,实在叫人难忘。

1930年代的黄宗霑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大牌摄影师,他特别购买了一架豪华名车开着四处兜风;一个中国人开名车在好莱坞兜风?有没有搞错!他惹眼的行径果然引起白人社会的一些非议,比如某次,他因为顶下一间气派的中国餐厅,而有当地平面媒体前来采访,报社的摄影师为了拍下餐馆全景,而不断向身后的快速道路逼近,黄宗霑好意提醒摄影记者“换上广角镜头就可以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摄影师居然当着大师的面回嘴:“你啰唆什么,只要管好你的面条就好了”!

进入40年代,因为战争的关系,美国社会掀起一阵“反亚裔”的涟漪,黄宗霑每每被误认为是“日本鬼子”而受辱,他一气之下就在衣襟上挂了“我是中国人”(I Am Chinese)的别章,情形虽然稍微好转,却没有太大改善,他的挚交詹姆斯·卡格尼(James Cagney)为了声援好友,居然也学黄宗霑,挂上“我是中国人”的别章,成为影坛花边一桩。

黄宗霑夫人Sanora Babb和他的婚姻,也因为黄宗霑的族裔问题波折重重;由于加州一直到1949年才撤销“异族禁止通婚”的法律,这对早在1937年便在法国巴黎完婚的佳侣,在法令撤销之后花了三天的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愿意替他们两人证婚的法官,法官的理由还真有趣:“看起来这个白人小姑娘年纪已经够大,可以自己做主了;如果是这样,那她要下嫁这个黄种人,将来做牛做马也不干我的事”,于是法官同意证婚,两人的婚姻关系才真正在美国被合法承认。

进入1950年代,黄宗霑差一点沦为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的祭品,几次被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调查,险些就被列进“黑名单”;经过重重波折,他总算重新站了起来,1955年,终于在入行进40年之后以《玫瑰图腾》(The Rose Tattoo)夺下第一座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黑白摄影,1963年又再以《原野铁汉》(Hud)二度获奖。1959年,他担任摄影指导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被同业喻为是“黑白电影摄影的教科书杰作”,同年问世的另外一部名作则是彩色阔银幕、拍摄多年的《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为他再夺得一座金像奖提名。

黄宗霑在1960年代后期、1970年代之后,因为健康的关系逐渐减缓了他的工作脚步,1974年,因为他早年最擅拍摄经典女星的美名,让电影制作人特别礼聘他担任歌舞巨片《俏佳人》(Funny Lady)的摄影指导,任务是要将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拍得美美的,期间他还一度因病住院,仍勉力完成工作,最后获得生平第十次的金像奖提名。

黄宗霑在1950年代后期,还曾经因缘际会与华语影坛有过一次交集。当时有“天王巨星”美称的影星李丽华,以“难民”的身分申请移民来美国,在好莱坞经由黄宗霑等人的介绍,顺利与大导演西席·B.地密尔搭上线,黄宗霑还为李丽华拍摄了一系列精美的明星玉照,希望她能顺利打入好莱坞影坛,可惜地密尔的制片计划因故搁置;另外还有与意大利的跨国制片计划—歌剧电影《图兰朵公主》,又因故中止,最后李丽华只和男星维克多·麦丘联合主演了一部B级黑白片《飞虎娇娃》(China Doll)就算完事。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19:54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裔摄影师珍藏黄宗霑遗物 再现华人闯荡好莱坞史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8/01/content_3294145.htm

中新网8月1日电 在好莱坞华裔电影摄影大师黄宗霑辞世将近30年后的今天,华裔电影人邝江源﹙Martin Fong﹚仍然珍藏着其生前大量的工作遗物,包括各种电影摄影机﹑脚架﹑灯具﹑甚至拍电影时垫高个子用的小木箱子,上百幅发黄的黑白照片,生动地再现着当年华人闯荡好莱坞的历史,也记载着华人在好莱坞的艰辛与辉煌。

据《国际日报》报道,1957年,因在《赛珍珠》中担任角色已经在香港小有名气的邝江源与黄宗霑在好莱坞认识,两人从此结下了长达二十年的师徒缘份。邝江源说,黄宗霑有如他事业上“教父”。三个月前,他开始从百忙中抽出大量时间,希望将这位好莱坞首位华裔大师生前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世人。

5岁移民美国的黄宗霑,从小的最大梦想是当一名职业拳击手。但阴差阳错,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在一部商业广告片中帮忙,从此与电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17年,他在好莱坞获得了一份电影编辑助理工作,开始了其将近六十年的好莱坞电影拍摄生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好莱坞刚刚起步的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人才都渴望在这个庞大的行业中出人头地,竞争之烈有如七月正午。知名导演德麦勒﹙Cecil B. Demille﹚很快发现身边这名举举牌子的华裔场记,不仅勤奋努力,更是在摄影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黄宗霑很快被破格提升为影片副摄影。到1922年,黄宗霑已开始在洛杉矶这座世界电影之都独当一面,呼风唤雨。

尽管名声已经如雷贯耳,但邝江源回忆道,个子只有五尺出头的黄宗霑,当时仍然难以被好莱坞的俊男美女们所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有一个华裔的姓氏Wong。他不能参加好莱坞的正式酒会,也不被好莱坞电影人协会接纳。最后直到他将自己的姓改为音似的Howe,才堂堂正正地进入了好莱坞的殿堂。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23:37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6

主题

994

帖子

4272

积分

连长

积分
4272

社区居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8 1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华裔电影大师&#32;《黄宗霑的故事》明年开拍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12/22/content_3956654.htm

中新网12月22日电 华裔导演邝江源日前联同他的幕后制作班底宣布,筹备已久的《黄宗霑的故事》(The James Wong Howe's Story)将于明年正式开拍,以叙述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一代电影摄影大师的贡献。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自从1959年第一套电影《Never So Few》开始,邝江源与黄宗霑便结下不解之缘,两人关系亦师亦友,亦父亦子,感情非常要好。邝江源直言,黄宗霑是华人在好莱坞影圈发展的佼佼者,他不但制作许多激励人心的电影,还自创多种独特的拍摄手法,为电影摄影技术打开了一道全新的景象,而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事迹,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ADV_CONTENT-->

为此邝江源计划于明年开拍一套有关黄宗霑的生平纪录片,借着说黄宗霑的故事来鼓励年轻人要不断努力和创新,为自己的理想向前迈进。

邝江源透露,《黄宗霑的故事》约长两个小时,电影将从1920年开始说起,一直交待到七十年代。邝江源坦言手头上的资料很多,要整理很不容易,现时他正在与等候各大电影公司的版权回复,务求可以将这位一代宗师的故事,完整地向观众展现出来。

  背景资料

黄宗霑(1899年-197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白沙西村永安村。1904年,五岁的他即随父亲移民美国华盛顿州。他毕生拍摄了135部电影,导演过三部电影,总共获得过11次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1953年,黄宗霑拍摄的电影《玫瑰刺青》摘取了第28届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1963年,黄宗霑拍摄的《赫德》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金像奖。他是首位荣膺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他的事迹载入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之一。

[此帖子已被 Bonjour 在 2008-4-22 11:24:55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4-29 02:17 , Processed in 0.3679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