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同学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uo

历史解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33

帖子

121

积分

工兵

积分
121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10 15: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蒋会喊“毛主席万岁”?有证据吗?那年代国民党执政,共产党是“非法”的,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不顾影响和后果,高呼非法政党领导人万岁,除非他脑袋有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主题

2018

帖子

7194

积分

营长

积分
7194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10 16: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黄帝轮流做,明日到我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5219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07: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彪事件完整调查的评论[转帖]

近几年似乎悄然刮起了为林彪翻案的风,先后有两本大部头问世,先是《重审林彪罪案》,大体翻了翻目录,主要是各方面的回忆与评论文章汇编,重复内容多,可读性似不如这本《林彪事件完整调查》。此书从多个角度出发,主要讲了两件事,70年的庐山会议和71年的9.13事变。对9.13事件,作者分别从林立果集团事前的策划、事变当夜人民大会堂的反应、北戴河的反应、温都尔汗的坠机调查几个方面讲述,提供了大量当事人回忆与接受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详尽备至,更难得的是作者能够将这些第一手资料流畅的组织起来,将9.13当晚的事变进程描写的生动细致,读来如临现场。

就这本书的观点而言,其实在序言里就清清楚楚的提了出来并加以例证。作者的基本立场是,不仅林彪和黄吴李邱四大金刚与9.13无关,纯属冤枉,即使是林立果叶群的谋反以及最后的仓皇出逃,也更多的是被毛泽东蓄意逼出来的。

第一个观点目前来看应该没大问题,迄今为止唯一能证明林彪与谋害毛泽东相关的直接证据就是林立果手持的两份林彪手令,然而这两份手令本身疑点重重,作者做出了有力的辨析;另外,能够证明林彪知道飞机飞往苏联的唯一一份直接证据来自于林彪贴身护卫的证词,此人声称在开往机场的途中听到林彪问起到伊尔库茨克有多远,作者对其的辩驳也是有力的,确实,很难想像一位多次去过苏联,并且全面掌管中国军队同时也掌管对苏备战的天才军事家,会不知道从中国到苏联的伊尔库茨克有多远。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这里有一点论述上的错误,直接影响到了我对此书真实性的信心。在457页,作者为证明林立果手持的两份林彪手令系伪造,曾说“文革后林彪就很少动笔,文件圈阅也常由秘书代笔”,仅仅过了两页,作者为了证明很多人都可以伪造林彪笔迹,引用了1964年调至林办当秘书的于连深的话说:“我在林办7年,见过林彪写字多了。林彪高兴时,哄他写个条子很容易。”很显然这两处论述是有些矛盾的,它们是不是作者观点先行的产物呢?看起来很像,无论如何,这直接让我对作者在其它地方的论述产生怀疑。

抛开这些所谓的证人证词不谈,只需要看看林立果与其同伙在9.13前的几个星期里是怎样绞尽脑汁的考虑如何谋杀毛泽东,就可以相信林彪与此事无关了。当毛泽东优哉游哉的在杭州上海一带巡视时,林立果却苦于无法调动部队以实现他们那些奇思怪想的谋杀计划,因为军队的调动必须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试想,如果林彪以及直接负责军队日常事务的军委办事组黄吴李邱中有一人介入了此事,至少在调动军队方面不应该如此困难。当作者在记述林立果团伙开会商议谋杀计划的过程时,真的是让人看的无语,其思路之乱,胆魄之小,直让人慨叹虎父犬子。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林立果叶群的谋反及仓皇出逃都是被毛泽东逼出来的。这一观点的想象力很大胆,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出确凿的证据,并且看起来也没有充分的信心,因此只是隐隐约约的通过一些暗示与质疑表达了出来。简要总结如下:
1.毛泽东在南巡途中屡屡向当地党政军领导人吹风,暗示林彪即将被批,到达广州时,更是特意要求向军队师以上干部传达这一精神,因为这一消息也通过一名接受传达的军队干部传到了林立果耳中。作者的意见是毛泽东有意放风给林彪,其意即在逼林谋反,由于各地高级干部口风紧消息没有外泄,最终才要求向广州军区师以上干部传达,果然就“制造”出了告密者。关于作者这个分析,我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似乎不算充分,然而也不好反驳。
2.毛泽东专列在上海郊外停留时,林立果得知消息后曾先后筹划通过炸油库和铁道桥的方式谋害,然后8341部队很快就在油库和铁道桥旁加派人手严密看管。作者以此为证,认为在林立果身边有毛安插的眼线,所以一举一动都尽在毛掌握之中。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个论证太牵强了一些,林立果身边这些狗头军师远在北京都能想到炸油库和铁道桥,难道专司保卫的8341部队现场勘察之后就不能自己发现地形弱点并加强相应的戒备吗。
3.比较有力的证据来自9.13当夜北戴河的一些线索。9.13当夜,林豆豆早在林立果等人还在别墅中没有行动时,就已经警告中央说林立果将劫持林彪坐飞机叛逃,此时如果中央要拦截林彪,办法很多,时间也很充裕。可以命令已做好准备的8341部队直接在路上拦截,也可以命令机场不许放行飞机。然而8341部队迟迟等不来命令,因此只敢尾随不敢拦截。至于机场方面,只是接到李作鹏、吴法宪的命令禁止飞机起飞,然而显然他们的指示是无法让机场方面违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林副统帅的起飞命令的。由于没有来自更高级别的命令,因此在飞机起飞前机场方面表现犹疑,其实只需要在跑道上设置路障即可,但没有人敢这样做。那么,是不是毛或者周本意就是打算逼林彪上飞机以坐实其罪名呢?似乎很有可能。
4.另外很奇怪的一点是,三叉戟原定飞行时间是9.13的早上7点,因此机组人员除飞行员潘景寅外其余都在睡觉,但凌晨时潘景寅接到林立果电话通知立刻准备起飞,潘景寅只叫醒了与自己同屋的三名机械师起来做准备,其余人员则继续在酣睡之中直至飞机起飞后才被叫醒。那么潘景寅为什么要这样做?三叉戟这样的大型运输机,他难道打算抛开两名副驾驶以及领航员,自己独立飞行吗。我感觉作者在这一部分隐隐约约的想暗示潘景寅也是受到上面的某些指示,至于什么指示,作者没有明言,我觉得也不必乱猜。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运用这种暗示的手法来表示质疑,虽然确实是苦于资料匮乏,但我并不欣赏作者的这种论证风格,不再赘述。

这本书读起来感想很多,有些地方甚至读的有些伤心,比如9.13之后邱会作去找黄永胜,两人黯然对坐,回忆往年金戈铁马的岁月,那是何等气概,然而自庐山会议之后一遍又一遍的写检查做检讨,听到点毛南巡讲话的风声就吓得坐卧不宁,如此虎落平阳,令人感叹。再比如9.13之后蒙古传来三叉戟坠毁的消息,人民大会堂里终于松了口气,然而周恩来却出人意料的放声大哭,哭为何来?这一直是后世揣测不已的话题,是同病相怜之哭,抑或兔死狐悲之哭?

更多的注意力自然放在林彪身上,这位战功彪炳的共和国元帅,最后竟落得身死他乡,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即使这其中有毛泽东相逼的成分,即使林彪与两谋并不相干,然而林立果和叶群的胡作非为,却不得不说是出自林彪的纵容,这种纵容,又不得不说是出自于对权力的贪恋。作者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往事,文革初期,林彪打算从井冈山飞南昌,专机已经起飞,然而叶群却强令专机改向直接回北戴河,因为她要林彪避免接见当时在南昌正在与江青斗争的程世清,林彪在专机上大怒,然而竟无可奈何。事实上林彪多次痛骂过叶群,然而叶群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因为她深知,无论林彪怎样痛骂她,都不会剥夺她手中的权力,并且林彪始终都需要依赖叶群才能与外界相联系。对照一下毛泽东与江青的关系,虽然江青也利用这层关系攫取权力胡作非为,但她从来不敢也不能摆脱毛的控制,毛也从来不会让江青集团独大,始终都在有意识的培育彼此掣肘的各派势力。这就是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区别。

感想还有很多,不再啰唆,只希望有一天林彪元帅能够恢复名誉,重新名垂共和国史册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5

主题

9981

帖子

56万

积分

版主

骑士相册 http://photo.163.com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61567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6-11 11:4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付奸相 罪有应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5

主题

1万

帖子

384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840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11 14: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幅林彪元帅书法鉴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5219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1949林彪为何缺席开国大典[转帖]

开国大典时,远在汉口的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年方42岁。

这位破产工厂主的儿子,参加南昌起义时还是一名连长。然而,仅仅过了5年,他就坐上了红一军团军团长的位子,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红一军团是红军历史上的一支主力部队。

年长林彪8岁的聂荣臻担任军团政治委员,直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取得平型关大捷后,他们两人才“各奔前程”。12年后,他们在平津战役中再度携手。

有人说,林彪瘦小的躯体中蕴藏着过人的计谋,打仗有一套一套的点子。

也有人说,林彪一旦进入临阵状态,就会将一切置之度外,对于一切与战争无关的东西都漠然置之,兀坐着,或者如同梦游者一般来回踱步,脑海中只有战争、战争、战争……

  林彪打仗很独断,他经常直接指挥到师,特别是打运动战。重要战斗、重要方向,他有时还直接指挥到团。

当年“东总”和四野的秘书、参谋人员都说,林彪的电报,一般都是按先师后纵队(军)再兵团的顺序发出去。署名“林罗刘”、“林罗刘谭”、“林罗赵”,经常是电报发走了,再送给“罗刘”等看。衡宝战役后期,林彪病了,倒在床上指挥,电报记录完了,秘书代“林罗赵”签上名便发走了。

打下锦州时,有的师在哪儿,纵队不知道,林彪知道。有时兵团正在执行第一封电报指示,师里已经按照变更令的第二封电报行动了。

几位在黑土地上当过师长、政治委员的老人说,部队行军到达指定地域,第一件事就是向林彪报告当时的敌情。三下江南时,林彪要求20分钟内就得将下面的敌情报告给他。十几个师,到地方不过个把小时,情况通报就下来了。这就逼着你往前跑,不打官僚主义仗。一仗下来,林彪6小时内要简报,24小时要详报,逼着你总结经验教训,把你搞得紧紧张张的,脑子里一点空儿也没有。

  林彪是个典型的什么事(除军事外)都不管不问的人。谁的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像没看见、没听见似的,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打胜仗。”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不小心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射出去,在场人的脸都吓白了,可正在屋内踱步的林彪,只“嗯”了一声,便又继续踱步起来。

在哈尔滨,一个警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一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后,大家这个气呀就甭提了,只有林彪停止踱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就像是不食人间香火似的,没有一点大惊小怪的意思。

林彪是一个统兵打仗的“怪才”。

  国共大战一触即发,东北成为两军(也是两党)首要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中共资深革命家陈云、彭真、罗荣桓、黄克诚、萧劲光以及高岗等云集东北,山东八路军、淮北新四军纷纷赶赴东北。派谁去统领这支“兵强将广”的“东北民主联军”?毛泽东首先想到了林彪,并赋予他指挥东北党、政、军全权。从此,一幕幕战争活剧在白山黑水间上演。

仅仅过了两年,东北战局就发生剧变。

辽沈战役期间,林彪以牺牲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兵47万,52天解放东北全境。然后,指挥百万大军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了平津战役。

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易名为第四野战军,参加了入城式。在1949年2月12日北平各界庆祝解放的大会上,林彪的画像曾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由北平国立艺专教职员工作团连夜赶制的。

  在北平城内休整两个月后,林彪挥师南下,追歼白崇禧部队,解放华中地区。

  第四野战军组团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时,林彪正忙着实施衡(阳)宝(庆)战役,根本脱不开身。他对站在一边的参谋处长苏静说,叫罗政委带队去开会吧。

当时,罗荣桓在天津养病。

在十大元帅中,有两位戴眼镜的书生,一位是因眼睛负伤致残的刘伯承,另一位就是四野政委罗荣桓。

罗荣桓自小酷爱学习,在湖南老家,至今还流传着他躺在树杈上看书,掉进池塘的故事。

四野进入北平后,罗荣桓又忙着去天津视察。他忘了他只有一只肾,还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后又确诊为肾癌。由于长期患病,手术后又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终于有一天在与一位干部谈话时突然晕倒了。

  中共中央特派医学专家黄树则前往天津为他诊断治疗。由黄捎去的毛泽东的亲笔信上说:“……不宜南下,可回北京治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四野代表团共13人。10名正式代表中,罗荣桓和钟赤兵是病残人员,曾泽生和张轸是起义将领。其余几名军以上干部大多是副职。总的看来,四野战斗部队的主官一个也没有去北平出席会议。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还剩下约160万兵力,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虽然无法从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但局部兵力相对集中,还有残喘之力。

因此,对于四野来说,参加政协会议是次要的,主要是消灭白崇禧,解放大西南。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附录的战役要图上可以看出,横跨10月1日的战役有两个。一个是第三野战军一部与闽粤边部队共同发起的漳(州)厦(门)战役,另一个是第四野战军主力和第二野战军一部参加的衡宝战役。

当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时,第四野战军部队正炮声隆隆地向前推进。

苏静返回汉口后,向林彪汇报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情况。

“这回名字怎么排的?”屋里踱着步的林彪问苏静,其实他已从报纸上看到了会议公告。

“大概是按得票多少排的吧”。苏静含糊地回答。

全国政协会议,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在56位委员中,林彪排在第7位,前面6位分别是:陈毅、贺龙、李立三、林伯渠、叶剑英、何香凝,排在林彪后面的有彭德怀、刘伯承、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等。苏静也弄不清楚名字是如何排的,他猜也许是按得票多少吧。

 林彪再没有多问。

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时,年仅49岁,位列第三名。在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小,被称为“少帅”。

1971年9月13日,66岁的林彪乘坐三叉戟飞机叛逃,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的荒漠上。

中共中央将林彪开除出党,被定为反革命集团主犯。

2001年,北京电视台拍《蒙古纪行》的电视片,曾专门到温都尔汗。他们的吉普车辛辛苦苦转了几十圈,就是找不到林彪摔机的地方。天快黑了,有两个骑摩托车的当地人路过,这才把他们带到坠机现场。30年过去了,从来没有人来此扫墓,本来不大的墓堆早被风雨荡平,大块的飞机残骸已经散失。唯一与别处不一样的就是地面上有很多白色碎片,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飞机大火烧后的结晶。

  黄克诚对林彪曾如此评价道:“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据我了解,毛泽东和朱总司令在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红四军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在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红四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9396

帖子

2万

积分

旅长

~饮杯茶、吃个包、倾下计、、、

积分
2440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11 20: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luo:辛苦西!继续听古、、、

[此帖子已被 211k 在 2009-6-11 20:50:13 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

主题

9396

帖子

2万

积分

旅长

~饮杯茶、吃个包、倾下计、、、

积分
24408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09-6-11 21: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5219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7: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初探[转帖]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历史突然改变了轨迹。“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以非凡的胆略与智慧,领导中华民族绝处重生,仅仅用了二十八年时间,就使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所有强大的敌人,一雪百年耻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中国人民从列强的宰割与蹂躏中奋然站立起来以后,毛泽东在一穷二白, 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发下宏愿: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将毛泽东的伟大理想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然而在我们攀登顶峰的道路上,将会充满艰难与曲折。中国要想后来居上,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引领 21世纪世界新潮,不仅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企业家,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首先造就象毛泽东那样具有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雄才大略的第一流的领袖群体。毛泽东作为生长于中国大地的世界第一流的伟大领袖,为我们研究他的成长历程,探求造就伟大领袖和统帅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13岁前学过四书五经, 朝夕诵记中潜移默化了他的心灵。“影响毛泽东性格,塑造毛泽东人生境界的,还有丰富的古典文学名著。象《精忠传》、《隋唐嘉话》、《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书中古侠们打富济贫的行为,梁山好汉们的造反精神,孙悟空的叛逆性格等” 。在13岁时由于认定继续背诵哪些陈腐无用的经书不合自己的心愿, 他便决定在家自学了。 这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什么? 只是被强烈的求知欲驱动着学习他所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后来他读到一本郑观应写的讨论社会 政治问题的书《盛世危言》, 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震撼。他回忆说,“我读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盛世危言 》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毛泽东17岁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写了一首《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反映出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位很有志气的青年。在东山学校,他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从这本书里,他认识了令他非常钦佩的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林肯等人物。他在东山的求学只有短短的半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新军。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弃武从学。但学什么呢?毛泽东回忆说,“我并没有判断学校优劣的特定标准,也不明确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他对学校的了解一是报纸广告,二是朋友介绍, “一个警政学校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于是去报名投考。但在考试以前,我看到一所制造肥皂的“学校”的广告,它不收学费,供给膳食,还答应给些津贴。这是一则吸引人鼓舞人的广告。……我改变了投考警校的念头,决定去做一个肥皂制造家。……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成了学法律的学生,他劝我进他们的学校。我也读了这所法政学堂的娓娓动听的广告。……我写信给家里,重述了广告上所许诺的一切,要求给我寄学费来。……另一个朋友劝告我,说国家正处于经济战争中,当前需要的人材是能够建设国家经济的经济学家。他的议论打动了我,我又花了一元钱向这个商业中学报名。我真的被录取了并在那里注了册。……有一天我读到了个广告,介绍一所公立高级商业学校的优点。……我认为最好能在那里成为一个商业专家,就又付了一块钱报名。……我进了这个学校,但是只耽了一个月。我发现,这所新学校的麻烦之处,在于很多课程都用英语讲授。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只懂得一点点英语。……我的下一个经历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了一块钱报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不如独自看书学习。”此后毛泽东住进湘乡会馆,每天到省立图书馆去读书,主要是世界地理和历史。后来实在没有钱了,才又留意广告,考进湖南师范学校,“我在师范学校当了五年学生,并且抵住了后来所有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这是毛泽东一生接受的最正规、最完整的教育。

单从以上引述的有关毛泽东就学的的经历来看,可谓乏善可陈。读了六年私塾, 一无留洋背景, 二无名牌学历。17岁读高小, 后来是一联串的技校, 而且个个半途而废。25岁才师专毕业。 这样一份简历在一般人看来, 别说锦绣前程, 就是混碗饭吃, 也是实属不易。毛泽东的求学经历, 为何如此坎坷? 因为他内心深处孜孜以求的是超凡脱俗的“内圣外王”之道, 天下没有一所学校有能力传授! 而这一切只有靠他自己去独立探索。就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逐步形成了非凡的个性,和由此产生的超人的智慧。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领袖,关键的原因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出了伟大领袖的心理素质。一种高屋建瓴的领袖心态。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形成对其以后一生的成就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与其当时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毛泽东如果不是出生在湖南, 他的心理发育历程也许会大不相同, 中国的历史也可能随之而大不相同。湖南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在近代出了个曾国藩。正如唐浩明在《曾国藩》一书中描写的那样, 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 十几万湘勇带着从金陵劫掠的大批财富, 回到湖南 “起屋买田, 送子读书, 经商跑大码头, 出门会阔朋友, 开湖南一代新风, 遂使历来号称天荒之地的三湘四水, 从此眼界大开, 风气大变, 人才辈出, 灿若群星, 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名气, 最有影响的一个省份。” 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崇仰和学习曾国藩, 在湖南青年学子中蔚然成风。莫志斌,陈特水在《跟毛泽东学读书》中披露,青年毛泽东是极为推崇“圣贤”的。他“衡量圣贤的标准,显然是受了曾国藩家书的影响。”曾国藩为教育曾氏子孙,选择了“古今圣哲”周文王,孔孟, 司马迁, 诸葛亮等33位中国历史上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完整地记录并深入研究了这33位曾国藩选出的“圣哲”,其中多位在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多次出现。毛泽东特别崇拜曾国藩从修身养性的“内圣”入手,中道致力于经帮治国,治军,“平天下”,从而引向“外王” 之道。在青年毛泽东眼里,曾国藩是位既懂“内圣”之道,又获“外王”之绩的“圣贤”人物。在曾国藩的影响之下,加上西学东进的时代感召,和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悲惨境遇,毛泽东逐渐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那就是师从古今中外的众多最伟大的人物,修炼“内圣外王”之道,兴邦治国平天下,改天换地救中国!

伟大的志向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为了完成“天降大任”,毛泽东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吃大苦,耐大劳的品格。 他和友人一起徒步考察湖南,“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沿途乞讨,体察民情。为了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每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他常赤身露体,呼号狂奔着在峥嵘险峻的岳麓山上奋勇登攀。抒发着战天斗地的万丈豪情。寒冬腊月,冰水浇身。风急浪高,劈波斩浪。风吹浪打,闲庭信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种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在他令人回味无穷壮美诗篇《沁园春.长沙》中得以尽情的展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顶天立地的豪迈气概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他胸怀远大抱负,有意识地自我训练的结果。

在品格修养中, 毛泽东还非常看重成大事者忍辱负重, 愈挫愈奋, 百折不挠的意志磨练。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在日后极端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 在受到错误路线打击排挤的逆境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领导中国革命,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他所造就的人民军队具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概, 它要压倒一切敌人, 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正是这种气概, 铸成了人民军队的军魂。它让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们无不心惊胆寒。毛泽东曾反复研读司马迁在受腐刑之后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 并仔细地琢磨司马迁在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毛泽东经常用《报任安书》中的话来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挫折, 要不为逆境所折服, 要奋发有为。毛泽东日后考察干部, 也特别看中能否经得起挫折这一条。后来邓小平几落几起,终成大业。这与毛泽东除欣赏其才干外,也爱惜其能经得起挫折的品格很有关系。

司马迁对毛泽东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司马迁注意读“无字之书”。他20岁以后,游历各地的名山大川,考察史迹,广收史料,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司马迁的“实学”精神令青年毛泽东深受感动,他表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在司马迁的“实学”精神影响下,毛泽东一生注重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927年写下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其调查研究的典范之作。后来在延安又写了《实践论》。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其获得真知灼见的重要方法。

毛泽东伟大的志向在造就其非凡品格的同时,也使他拥有了做为领袖所必备的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张昆弟1917年9月日记曾记述:“毛君云,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 638页。)胸怀大志的青年毛泽东喜欢“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毛泽东自述:“我渐渐聚集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这些核心成员后来组成一个团体,对中国的大事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一群态度严肃的人,无暇谈论琐事。……我和我的朋友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本质、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这些人包括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萧三、陈昌、周世钊、罗学瓒、彭道良等中国革命运动的先驱。他们组成的团体就是著名的“新民学会”。 “《礼记》里的‘大学’篇中有‘道在新民’;《书经》里的‘汤诰’篇中,有‘人作新民’。我们取其‘新民’,意在除旧布新。新的人,新的势力,开一代新风!”不久以后,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便高举着共产主义这面大旗,凝聚党心,军心,民心,让千百万仁人志士,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分身碎骨,心甘情愿!天安门上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全球华人,无不动容!建国之初,毛泽东“超英赶美”一番宏愿,海外赤子,竞相归国。没有汽车洋房,没有金钱美女,只有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新中国建设蓝图!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蒸蒸日上,一日千里。今天让我们反思一下,如果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时,不用解放全人类的的伟大目标为感召,而是用为实现“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而奋斗,谁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头都没了,还想啥?毛泽东如果没有“超英赶美”的宏图大志,而是“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海外精英们还会有毅然回国的激情吗?毛泽东的伟大,在于其志向的伟大,感召力的伟大,凝聚力的伟大!

伟大的志向不仅造就了毛泽东非凡的品格,也造就了毛泽东超人的智慧。毛泽东安邦治国,改天换地的奋斗目标,注定了他只能师从天下最有智慧的那位老师---五千年的历史。1910年毛泽东在私塾里第一次读到了吴乘权等编修的《纲鉴易知录》。这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私塾的学习为他的打下了古文的基础。后来他在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里读到了《御批通鉴辑览》。这部书是由臣下将乾隆帝朱笔御批的《资治通鉴》的800条汇编而成。此书的卷首还有乾隆写的序言。学安邦治国何人最有资格当导师?当然是建功立业的帝王。这样的帝王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正是那时的毛泽东在冥冥之中苦苦寻找的指路明灯。就是为了读这本史书,他退学了。按照乾隆的指点,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了浩瀚的历史海洋。从此以后,毛泽东读史成瘾。史书成了他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资治通鉴》是他最为欣赏的著作之一。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百度百科)。毛泽东评价《资治通鉴》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非浅。”

《二十四史》也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一部史书。该书是由清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局的结果,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明亡以前中国几千年的沧桑历史。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的、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官修史总集。全书共有三千二百多卷,八百多册,约有四千万字,可谓包罗万象。毛泽东并非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考证式地读史。而是带着问题读,根据需要读。目的是学习安邦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毛泽东将上下五千年的天下兴亡,人世沧桑,尽收眼底,烂熟于胸,融汇贯通之后,终于找到了上帝为历史当裁判,为帝王写评语的感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跃然纸上: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毛泽东将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经验教训融入自己的灵魂深处之后,他本人也就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达到了料事如神,用兵如神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通过正确的“修炼”确实达到了“神”一般的境界!

这里我们并不想鼓吹神秘主义。而是要探索毛泽东成为千古伟人的机理,从而让毛泽东式的领袖人物能在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历史是如何启发毛泽东的灵感的。

毛泽东的许多政策和方略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比如《汉书》中《赵充国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时边塞有事,京师发兵,粮草运输极为不便,往往兴师动众至边疆,敌已遁逃。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督兵西陲,多次上书,提出“屯田戍边”, 寓兵于农的主张,而且身体躬行就地解决军粮, 这样可避免长途运输的困难, 节省国库开支, 以逸待劳, 长期戍边。 这个主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曹操和曾国藩也搞屯田,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为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解放后建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及黑龙江军垦农场等重大举措, 提供了历史借鉴。(将来有朝一日,中国大举开发非洲或月球什么的,这条仍然可以借鉴。此乃后话。)

毛泽东善用兵, 其中很多也是从赵充国那里学来的。赵充国主张, “善战者致人,不致 于人” 。毛泽东将之表达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赵充国讲, “战无必胜,不苟接刃; 攻不必克,不苟劳众。” 毛泽东总结为“不打无把握之仗。” 赵充国提出“以逸待劳,取胜之道也。” 毛泽东概括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

赵充国平定西羌少数民族暴乱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保护牧农草地的政策受到牧民的拥戴。这为毛泽东长征路过彝族地区的民族政策提供了示范。赵充国的“严惩首要,胁从不问,善待来使,保护牧民”的民族政策,最终使罕开族不战而降。而与其合谋的先零族的入侵,也因势单力孤而被击破。后来孔明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更是将对少数民族的攻心战术发挥到极致。这对毛泽东的民族政策和俘虏政策的制定有重大启示。

范忠程在《博揽群书的毛泽东》中,记述毛泽东在《赵充国传》讲到兵法的地方逐一圈划。三个大圆圈的竟达19处之多。从圈点浓密,标记繁多,批语精当来看,毛泽东对赵充国印象极为深刻。

毛泽东读《史记 . 高祖本记》与《史记 . 项羽本记》,对刘,项二人楚汉相争前后的历史作了认真的思考。毛泽东认为项羽的缺点在于优柔寡断,沽名钓誉,不善纳谏。肯定刘邦了解人民心理,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决策对头,用人得当。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提到民主人士李鼎铭的“精兵简政”的建议时说:“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只要你说的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后来又建立了人民政协制度,就是由刘邦这样的历史经验而来。

在楚汉相争最关键之际,两军相持于荥阳。楚军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不顾谋臣范增的反对,放弃了接近灭汉的胜利,“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为楚。” 和约签定后,项羽松懈,引兵东去,而刘邦得以喘息,最后打败了项羽。这段历史毛泽东自然是牢记于心,决不会重蹈项羽覆辙。1949年4月,在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之际,重演刘邦故伎,向共产党提出划江分治的主张。毛泽东不顾斯大林的压力,坚决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著名诗篇中,阐述了楚汉相争的历史经验:“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战争年代,许多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都是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上所举的仅仅是其中的几个例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的智慧,本质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原因。

中国的历史虽然为战争和谋略提供了大量借鉴,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战略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只有苏联一种模式。毛泽东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几乎从头摸索。而不是在大量历史经验的指引下,胸有成竹。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才华横溢,而经济建设中则屡屡失误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这位伟人的历史局限之所在。

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不仅面临着超级军事强国,也面临着它的超级经济和科技实力。小小寰球,两只猛虎,早晚会有一决高下的时候。中华民族要想后来居上,必须要技高一筹,未来的竞争既是实力的竞争,更是智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领袖之间的较量。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楚汉相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刘邦,项羽领导水平之高下。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弱者可能打败强者,关键在于统帅。

“导师伟业垂千古,长征接力有来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未来中国的领袖们,应当学习毛泽东,研究毛泽东,超越毛泽东。批量造就新一代的毛泽东。 关键要抓住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有远大的抱负,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为人后。。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号召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凝聚力。只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发奋图强,科学谋略,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顶尖水平!要继承和发扬天不怕,地不怕,不信鬼,不信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的毛泽东精神。二是要大量研究谋略,不仅是中国的谋略,更要加强研究西方的谋略,特别是经济谋略。未来的主战场更有可能是在经济领域展开。什么是领袖,领袖就是谋万世者,领袖们的谋略从哪里来,毛泽东的伟大成就表明,其过人的智慧主要来自于对中华五千年谋略史的正确总结。靠的是对历史上的大量实例分析来积累经验。这和诸葛孔明初出茅庐便能够大展宏图是一个道理。中国未来的领袖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精通千百年以来的西方经济谋略史。最后创造出结合双方优势的中西合璧的新的谋略体系。从而占领未来竞争中的智慧制高点。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钱学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师长

积分
52192

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6: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红军在长征路上为何从来不中埋伏[转帖]


提前培训掌握先进技术 破译敌电几达百分之百 老蒋至死不知泄密真相———

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

提前开始培训电讯人员

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

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中,有一批侦察兵,抓舌头、化装探路立下了大功,不过这类侦察一般只具有战术价值,很难了解到敌军高层计划和整体部署。在长征途中不间断地侦破国民党的密码,才是红军侦察工作最出色之处。如今,尘封的档案已公之于世,那些隐蔽战线英雄的历史功绩也终于可以大白于天下。

1976年深秋,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当时的中央调查部长罗青长谈起了情报工作说:“《长征组歌》中不是有这么一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错,毛主席用兵确有过人之处,但他也是以情报做基础的。”“红军之所以敢于在云贵川湘几个老军阀的防区内穿插往返,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我们在龙云、王家烈、刘湘、何键的内部安插了我们的人,并且破获了他们的密码。”

长征期间,红军能在无线电侦察中取得杰出成就,归功于中共中央对电讯工作早有远见。1929年,周恩来便在上海秘密组建无线电人员培训班,并委托苏联帮助训练了一批电台工作人员。苏联的无线电侦破和保密技术,在世界上已处先进之列,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工作从建立之初,便体现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本国人员艰苦奋斗相结合的精神。打入国民党高层和特务机关内的中共中央特科人员,也智取了敌核心部门的一些密码本,不仅以此译出许多重要情报,也掌握了其编码规律。

进入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苏联和国内培训的电讯人员被分派到各支主力红军中,他们结合学到的技术和获取的敌情,又结合实践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破译敌人密电码的独特方式。

破译成功率几达百分百红军多次避过口袋阵。

红军从1931年的第二次反“围剿”开始,便开始截获破译国民党军的电码,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在指挥反第二、第三次“围剿”时对敌情了如指掌。不过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各部大都在苏区周围相对固定的位置作战,主要靠有线电话指挥,红军便难以全部掌握敌军的指挥和部署情况。

长征开始后,敌我双方的军队都在时时运动之中。由于当时国内没有建立有线电话网,蒋介石对国民党军各军、各师下达命令主要通过无线电报发送。此刻,红军的电码破译活动达到了最高潮,敌军的电令大多数都能截获,破译成功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例如红四方面军的电台台长宋侃夫,内部外号“本子”,意思是他拿到电台收到的国民党军电码,不用查对密码本,便能心中有数地把它的内容念出来,基本上不会有差错。

在中央红军长征时,负责电讯侦察的军委二局提供的一个个准确情报,帮助中央摆脱了危险。如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军在湘西设下口袋阵,一渡赤水后川军以三十多个团在长河南岸准备拦截,过大渡河前敌军在大树堡一带布有重兵等情报,都使毛泽东等领导人下决心迅速改变前进方向。长征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和赞扬曾希圣和他领导的军委二局说,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一、四方面军接力值班几乎截获敌军全部电报

中央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的半年间,大部队白天行军,电台人员只好收起机器跟随行动,路上无法进行工作。此时,红四方面军的电台还在川陕苏区的固定位置,于是在白天负责截收敌台信号,并将其破译出来。天黑后,一方面军的电台到达宿营地,四方面军的电台马上把截获内容发给一方面军。接着,一方面军的电台在夜间工作,截收国民党军夜间的电报通信。一、四方面军相隔数千里仍保持着接力式的相互配合,才确保了在长征中几乎不间断、无遗漏地截收敌军的全部电报。

1935年秋天,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在电讯侦察方面同四方面军相互配合的关系又有所改变。后来红四方面军从四川西部长征北上,白天电台停机行军,又是一方面军的电台截收破译敌军电码,再通知四方面军的电台。

当中央红军长征时,红六军团有一部电台,先后由一、四方面军的电台同其保持联络,也能分享到情报。在长江以北活动的红二十五军没有电台,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前,他们同中央联络要靠交通员,走一次需要几个月,沟通信息非常困难。毛泽东到达陕北后,见到由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合编的红十五军团首长徐海东,马上分配给他一部电台,这样各支主力红军都有了电台,都可以保障电讯联系并对敌实施侦察。

在长征中进行无线电侦破的无名英雄,除了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还有红一方面军的电台台长王铮,红四方面军的宋侃夫、王子纲等人。红四方面军密码破译专家蔡威在长征中带病工作,被担架抬出草地时病逝。总司令部的领导人非常伤感地说:“我们失去了一双宝贵的眼睛。”出于保密需要,直至上世纪80年代,蔡威的福建老家才公布了他的英雄事迹,并把埋在甘肃的遗骸运回家乡隆重安葬。

国民党效率低下“玻璃杯赌宝”红军胜。

在红军长征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内情大都能细致掌握,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行动却基本茫然不知。毛泽东称赞长征时担任军委二局局长的曾希圣说,曾希圣同志是搞“玻璃杯”的,我们和蒋介石打仗,好像玻璃杯里压宝,看得准、赢得了。

在长征中,国民党军的密码红军能够侦破,红军的密码敌军却从来无法破译。当年红军电台有一条基本要求:“人在密码在,人亡密码亡”。遇到危急关头,首先砸电台毁电码。如中央苏区失陷时、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失败时,机要人员都会毁掉一切机密,直至牺牲也不泄露。国民党军队被红军成师、成旅地消灭时,却一再出现电台连同密码一同被俘获的现象,不少电讯人员受到教育后还参加了红军。

在电讯保密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国民党当局的效率低下。1931年4月,中共中央负责保卫工作的顾顺章被捕叛变,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知道了自己的秘书钱壮飞是共产党,而且已破译了他身上的密电码。徐恩曾却害怕蒋介石追究他用人失察,多年间一直和同僚们串通一气,共同隐瞒密电码已被破译一事。蒋介石从在大陆失败一直至1975年病死,都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点评 无名英雄动人篇章

国共两军交锋,既有公开战场上的拼杀,也有隐蔽战线的秘密较量。

在长征期间,红军以无线电波进行对敌斗争,破译了国民党军的密码。国民党当局虽然拥有最先进的无线电器材,有着更多的电讯工作人员,却因昏庸、腐败和愚钝在电讯斗争中始终居于下风。

红军长征中侦察工作的成就,显示了当年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隐蔽战线的斗士们写下了动人篇章。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们拼尽全力,舍生忘死,才使得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得到生动的体现,红军长征中“用兵真如神”的奇迹才能创造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台山同学会 ( 粤ICP备17038726号-1 )

GMT+8, 2024-5-7 16:29 , Processed in 0.4352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